【“中国赤子”熊德龙的四十年感恩之路 】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我怀揣着百分之百的中国心,愿以一生回报这片土地。“
印尼富商熊德龙,身为荷兰与印尼混血,却始终坚称自己是“中国人”。多年来,他无偿向中国捐赠超过四亿元,用于建校、医院与公共设施,用行动诠释着“感恩”二字的重量。
熊德龙于1947年出生在印尼雅加达,自幼被遗弃,直至两岁时,命运发生了转折——一对来自广东梅州的华侨夫妇熊如淡和黄凤娇收养了他。尽管家境贫寒,仅靠经营一家小面馆为生,他们却视熊德龙如己出,为他取名“德龙”,并悉心传授客家话与中华传统美德,教导他“忠孝节义,知恩图报”。他们将他送入华文学校,让他从小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十四岁那年,熊德龙因外貌与周围人不同而受到同学嘲笑。养母黄凤娇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带他前往对方家中讨要说法,坚持要求道歉。这件事在他心中深深种下了“家人”与“尊严”的种子。
十六岁时,因家中面包店生意艰难,熊德龙选择辍学打工,以减轻父母负担。他先在亲戚的海绵厂做学徒,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技术。十八岁那年,他借款创办了自己的海绵厂,仅用半年便还清债务。然而,一场大火将厂房烧毁,养父母毅然卖掉房产与店铺,凑足十八万元助他东山再起。他转而投身烟酒行业,事业逐渐壮大。1974年,熊氏集团正式成立,业务范围逐步扩展至金融、房地产、国际贸易、酒店旅游等多个领域,足迹遍布美国、加拿大、中国、印尼、新加坡和柬埔寨。他旗下的企业包括美国大兴银行、好莱坞大都会酒店、熊氏地产等,事业版图不断拓展。1982年,他移居美国,继续推动集团发展。
尽管事业腾飞,熊德龙从未忘记自己的根。1978年,他首次陪同年迈的养父母回到广东梅州探亲。当九十五岁的失明祖母抚摸他的脸庞,仍能认出他时,他深受触动,决心回报这片养育了他养父母的土地。
自那时起,熊德龙开始了持续的公益捐赠。他首先在梅州捐建了六座桥梁,包括为感念养母而建的“贤母桥”、为纪念恩人邱发明而建的“发明桥”、为缅怀养父而建的“如淡长廊”,以及嘉应大桥、剑英纪念大桥和熊德龙大桥等。这些桥梁极大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状况,便利了村民的出行。
桥梁之外,他也关注教育与医疗。1984年,他向嘉应大学捐赠210万元,兴建德龙会堂,并协助采购教学设备,动员海外华侨共同支持教育。此后,他又捐建多所德龙学校,提供书籍、课桌椅、奖学金与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还设立奖金激励优秀教师,并在医疗领域捐建德龙医院等设施,提升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此外,他还在贵州、云南等欠发达地区投资建厂,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熊德龙还资助近两千名中基层干部赴美国考察学习,帮助他们吸收先进经验,推动国内工作改进。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他迅速从印尼采购十万只口罩、十万双手套及消毒液、体温计等价值数百万元的物资,紧急捐赠给广东省疫情防控部门。据统计,四十年来,他的无偿捐赠总额已超过四亿元人民币。
除了公益事业,熊德龙也致力于文化传播。1993年,他收购美国《国际日报》,尽管初期亏损严重,仍坚持改版,积极宣传中国发展。1996年,他在印尼创办印尼版《国际日报》,并与当地媒体合作,推广中华文化。至2016年,他的报业集团已拥有十二家报纸和两份期刊,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和香港《文汇报》美洲版等,成为海外了解真实中国的重要窗口。1995年国庆,他在洛杉矶升起五星红旗,以庄重的方式庆祝中国生日,感动了无数海外华人。
熊德龙身兼多职,包括印尼中华总商会主席、美国中华团体工商联主席、印尼文化旅游部宣传亲善大使、美国梅州同乡会创会会长等,同时担任印尼客属联谊总会终身荣誉主席、印尼广东社团总会荣誉主席等职。在中国,他被八个省份聘为政府经济顾问,并被二十二个城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这些荣誉,是他实实在在贡献的见证。
谈及为何如此执着于回报中国,熊德龙总是归因于养父母的养育之恩。尽管没有中国血统,但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他早已将自己视为中国人。事业有成后,他始终不忘根本,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西南,从教育医疗到经济民生,从疫情捐赠到人才培养,他始终脚踏实地,默默奉献。
如今,年过七旬的熊德龙依然在公益与事业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他的集团运营稳健,报业事业也持续发展。他曾说:“我是中国人,要用一生报答中国。”这句话并非口号,而是他四十年来始终如一的行动写照。许多人问他图什么,他的回答始终如一:感恩。他的故事在海外华侨中传为佳话,也激励着越来越多人投身慈善。熊德龙用一生证明:血统并非归属的唯一标准,一颗真诚的中国心,足以跨越血脉,温暖山河。
熊德龙感恩正能量弘扬正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