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声称中国的做法,完全错误了!10月29日,华尔街日报刊文声称,中国现在的做法,这是选择继续以科技与制造业为核心驱动力,而不是优先改善民生和刺激内需。北京在26年至30年的发展蓝图中,号召全国动员,采取“超常规措施”在半导体等关键技术上实现决定性突破,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进程。 先说说民生投入的实际情况,这几年国家在老百姓身上花的钱一直是最多的。财政部的数据显示,“十四五”这五年里,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快到100万亿元了,占了全国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 这里面教育支出有20.5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住房保障也花了4万亿元。就拿医保来说,居民医保的财政补助从每人每年580元涨到了700元,农村和城市的低保标准也提高了20%左右,现在全国参加基本医保的有13.27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超过10.7亿人,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保障。 今年还安排了1000亿元育儿补贴,200亿元推进免费学前教育,这些政策都是直接回应老百姓的需求。 再看2026年开始的“十五五”规划,虽然明确要拿“超常规措施”突破半导体这些关键技术,但同时也把民生改善列为核心任务之一。 规划里说要建2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发展智能家居和绿色建筑,还会在特大城市试点共有产权房,解决住房问题。医疗方面,要让县域三级医院覆盖率达到80%,每千人床位数提到7.5张,远程医疗要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以后农村看病不用跑远路了。 养老方面也有安排,要建15万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应对老龄化问题。这些内容都写在正式规划里,显然不是忽视民生,反而是在持续加码。 其实发展科技和制造业,最终也是为了改善民生、拉动内需。就说半导体吧,现在家里的电视、冰箱、手机,看病用的CT机、血糖仪,甚至汽车里的控制系统,都离不开芯片。 以前很多高端芯片靠进口,人家说涨价就涨价,有的时候还限制供应,导致相关产品价格高,老百姓买着不划算。要是咱们自己能造芯片了,不仅能让这些日用品、医疗设备价格更实在,还能让更多新技术更快用到民生领域。比如国产芯片发展起来后,无人机物流能覆盖90%的县级以上城市,以后农村买东西送货更快,这就是科技给老百姓带来的便利。 制造业升级还能带动大量就业,这也是民生的根本。“十五五”规划要建50个以上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培育50个“灯塔工厂”,这些项目能直接创造很多工作岗位。 规划里还提到要新增城镇就业60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这些都得靠产业发展来支撑。 像新能源汽车产业,现在咱们国家的产量已经占全球很大比例,“十五五”末要占到50%以上,这个产业从生产到销售、维修,能带动从工人到技术员的大量就业,大家有了工作有了收入,自然就能更好地消费,内需也就拉动起来了。 有人可能担心搞科技突破要花很多钱,会不会挤占民生投入?从数据看完全不用担这个心。“十五五”规划里,基础研究投入要提升到8%以上,但同时民生投入还在增加。 比如“十四五”民生投入近百万亿,按照这个趋势,“十五五”只会更多。而且国家一直在平衡两者的关系,比如推进绿色能源革命,既属于产业升级,要建千万千瓦级风光基地,又能改善环境,让老百姓呼吸更干净的空气,还能通过新能源产业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加当地收入。 还有智慧城市建设,既需要科技支撑,建成后又能实现城市治理“一网统管”,让老百姓办事更方便,这都是一举两得的事。 美媒可能没看到中国发展的深层逻辑,科技自立自强其实是保障民生的长远办法。以前咱们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依赖别人,一旦遇到技术封锁,相关产业就会受影响,最终还是老百姓吃亏。 比如要是芯片被断供,不仅手机、电脑生产受影响,连医院的一些高端医疗设备都没法正常运转。所以现在下力气突破这些技术,是为了让民生保障更稳定、更可持续。就像粮食安全一样,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保证粮食够吃,这和科技自立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踏实。 总的来说,中国从来没把科技制造业和民生内需对立起来,而是让两者互相促进。 一边花大力气搞科技突破,夯实产业基础,创造更多就业和收入;一边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解决住房、医疗、养老这些实际问题。 从财政投入数据到具体规划内容,都能看出这两件事一直在同步推进。美媒说“完全错误”,其实是没看懂中国发展的整体布局,把局部情况当成了全部,这种看法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