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一再强调,台湾人中三分之一是台籍日本兵的后代,他们是日本人,不是台湾人,更不是中国人。 二战期间,台湾的日本籍士兵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遗留问题,更成为当今台湾社会认同与政治争论的核心,对于这些台籍日本兵的历史,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与文化符号,也暴露了台湾身份认同危机的根源。 台籍日本兵的身份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法律矛盾,在日本殖民台湾时期,台湾人被视为“本岛人”,与日本“内地人”有明确的身份差异,没有享受同等的国民权利。 但在战时,由于兵员紧缺,台籍人士被大规模征召参战,参与了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的战斗,这一行为在战争结束后,带来了复杂的法律后果。 日本法院用 “台籍士兵不是日本国民” 做借口,死活不给他们付年金,好避开承认他们的国民身份,但依据《开罗宣言》和其他国际协议,台湾得还给中国,这些台籍兵的身份也落到了模糊的境地。 这种身份不清晰的状况为后来的政治操作提供了空间,一些政治人物忽视台湾已经归属于中国的历史事实,反而强调台湾“地位未定”的论调,挑战台湾回归中国的法理基础。 民进党内也有人提出类似“台湾没有光复节”的言论,从而模糊历史事实并为政治斗争服务,台籍兵的历史不仅是政治问题,还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传承,这段历史深深影响了台籍日本兵后代的身份认同。 尽管这些后代并不简单地认同“亲日”,但他们在经历殖民时期的压迫和随之而来的认同困境后,往往形成了一种“自我殖民”的心理,这种认同的表现,是在内心深处将自己视为“高于中国人,低于日本人”。 这种认同错位让“中华文化”这一概念在他们心中变成了威胁,而非情感上的归属,即便台湾98%的居民为汉族,这种心理上的疏离感依然存在,影响了社会整体的身份认同。 这种历史的负担在台籍兵后代中积淀,且随着时间传承,在台湾社会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逐渐转化为强烈的政治力量,台湾的几位政治人物,如李登辉、蔡英文、赖清德等,都与日本有过某种联系。 李登辉曾是日军炮兵少尉,蔡英文的父亲曾为日军维修战斗机,赖清德的祖父也曾是日本兵,这些政治人物的家族历史无疑影响了他们的政治立场。 李登辉推行“台湾本土化”的政策,蔡英文的父亲的历史背景常被隐晦提及,而赖清德的祖辈曾为日军效力,也影响了他在两岸问题上的立场。 这些政治人物无论是在个人历史还是政治主张上,早已与台湾的“台籍日本兵”历史纠缠在一起,这种认同的错位和政治利益的交织,使得台湾社会的历史叙事愈加复杂。 台籍日本兵的历史并未被客观看待,反而成为了当代政治议程的工具,在台湾部分政治人物试图美化台籍兵的历史,筛选对台湾有利的部分,以此来强化“台湾独立”的论调。 历史上,六十多万人争相参军的事件被用来说明当时台湾社会的支持度,而那些台籍兵参与马尼拉大屠杀等战争罪行的事实却被刻意忽略。 现在这种美化历史的事,不只是嘴上说说,还变成了制度里的事,就像有些当权的人,通过改教科书把日本侵华和殖民压迫说得轻描淡写,还把 “终战” 硬说成是 “台湾解放”。 蔡英文政府曾举办纪念台籍老兵的活动,将这段充满压迫与悲剧的历史包装成值得称颂的过去,这种历史重塑不仅是对过去的诠释,更是服务于当下的政治需要。 2025 年纪念卢沟桥事变时,台防务部门的报告从头到底没提日本侵华历史,反而一门心思把矛头指向中国大陆,这正反映出历史被政治化的真实现状。 反对这种历史观的人,如蔡正元等,往往会遭遇严厉打压,甚至被判刑并佩戴电子脚镣,这使得台湾历史叙事的争夺更为激烈。 总之台籍日本兵的历史早已不只是单纯的历史问题,而成了台湾社会中极其复杂的政治和文化符号,这段历史不仅在不同的政治派别之间制造了深刻的裂痕,也在民众心中播下了身份认同的困惑。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选择性解读与重塑,部分政治力量试图维护现有的政治结构和利益,但这种做法无疑加深了社会的分裂。 台湾社会的身份认同危机和两岸关系的未来,将继续受到这些历史符号和政治操作的影响,如何平衡历史与现实,避免将过去的伤痛延续到未来,是台湾能否走向和解与统一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