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女大学生朱力亚被黑人男友马浪传染得了艾滋病,经过痛苦的沉沦过后,朱力亚振作起来,做出了惊人的决定! 朱力亚是西安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的女孩,从小就好强,从职中考上大学英语专业,不过因为家里条件一般,她心里有点好面子,加上妈妈常跟她说自己的爱情故事,让她觉得 “为爱付出一切” 特别浪漫。 2002年年底,她认识了个叫马浪的黑人留学生,马浪自称是巴哈马有钱人家的儿子,天天送她鲜花、写情书,正好说到她心坎里,完全符合她对浪漫的所有期待。 这段关系让她觉得很有面子,可她没注意到马浪经常没原因地发烧、没力气,马浪只说自己是 “水土不服”,朱力亚虽然有点察觉不对,却从没把这些症状和会死人的传染病联系起来。 那时候社会上大家对艾滋病的知识都很少,性教育也跟不上,直到2004年初,马浪因为生病被遣返回国,真相才露出来。 原来马浪根本不是富商之子,而是来自赞比亚,早就结婚了,还得了艾滋病和肺结核,这场浪漫其实是场骗局,把朱力亚拉进了绝境。 2004年4月4日,22 岁的朱力亚在疾控中心查出感染了艾滋病,她的世界一下子就塌了:同学见了她就躲,室友们集体要求换宿舍,学校也劝她先休学。 她彻底没人帮,绝望到写了遗书,还曾喝醉躺在街上想被车撞死,也动过从长江大桥跳下去的念头,回了家她不敢跟父母说真相,只能自己憋着痛苦。 朱力亚能慢慢走出来,是靠好几个人和事帮了她,武汉大学的桂希恩教授跟她讲了最新的治疗方法,让她知道科学能帮自己,一档电视节目也说,艾滋病只要规范治疗,就能正常生活。 真正让她转变的是跟着志愿者去河南文楼 “艾滋病村” 的经历,她看到村里病友的苦,比如有祖孙俩相依为命,突然觉得自己还年轻、有文化,还有亲友支持,比他们幸运多了。 “我要活下去,还要做些有用的事”,这个想法在她心里扎了根,她不再只抱怨自己,而是想担起责任,她先把自己的日记传到网上,2006年1月又整理出版了《艾滋女生日记》。 这本书不只是说自己的遭遇,更老实反思了自己当初的好面子和轻易相信别人的错,不是为了要同情。 从2005年开始,她去浙江大学等高校讲艾滋病防治的事,同年9月她回到自己的学校,师生们也接纳了她,这说明好好沟通,就能消除歧视。 那时候艾滋病通过性行为传播的比例一年比一年高,她的亲身经历让很多年轻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后来因为长期治疗和心理压力,她的身体越来越差,2007年后就慢慢淡出了公众视野,但她留下的警示一直有用。 主要信源:(央广网——书摘:《艾滋女生日记》——字字血 句句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