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啥记恨中国?说白了就是眼红。1981年两国GDP差不多,印度1930亿美元

桑代克 2025-11-01 18:21:32

印度为啥记恨中国?说白了就是眼红。1981年两国GDP差不多,印度1930亿美元,中国1950亿美元,到了1982年,印度2000亿,而中国2050亿,又是就差那么一丢丢。 那会儿谁也没想到几十年后差距能拉得这么大,起跑线上几乎并肩,结果中国一路加速冲出去,印度却卡在半路,这种落差搁谁身上都得闹心,更别说一直憋着大国野心的印度了。 世纪之交的时候差距就开始显形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到了 1.2 万亿美元,印度才 4850 亿美元,还不到中国的一半。再往后更是被甩得看不见尾灯,到 2022 年,中国 GDP 飙到 18 万亿美元,25 年里涨了 15 倍,印度虽说也涨到 4 万亿美元,8.5 倍的增长看着不差,但跟中国一比立马没了底气,规模连中国的零头都不够,也就刚到日本的八成。 更扎心的是贸易往来,中国连续多年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 年双边贸易额都到 1384.78 亿美元了,可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就近 1000 亿美元,等于辛苦卖出去的东西还不够买中国货的,这种亏空能不让人窝火? 而且贸易结构压根不在一个层面,中国往印度运的都是机电设备、电子产品这种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印度能拿得出手的大多是铁矿石、棉纱这些初级产品,农副产品占了不小比例,高附加值的连 10% 都不到,卖原料的哪能跟造机器的比,这种产业链上的碾压,可比单纯的数字差距更让人眼红。 更让印度憋屈的是人口红利这张牌,本来以为自己人口超过中国后能靠着劳动力翻身,结果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专家早就算过,印度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就相当于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虽说处在人口红利的黄金窗口期,但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未来 40 年都赶不上同等发展阶段的中国。 受教育程度和城镇化水平更是差得远,中国的城镇化率比印度高出 20 到 30 个百分点,城市人口规模差距能有好几亿,劳动力的素质和产出效率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中国当年就是抓住人口红利窗口期,再配上制度红利才跑出了经济奇迹,印度眼看着自己手里的好牌打不出去,再看中国的发展轨迹,那种既羡慕又恼火的情绪自然就冒出来了。 这种眼红还掺着历史旧账和地缘焦虑,1962年的边境冲突成了印度心里的一根刺,至今还被当成“国耻”反复提及,甚至写进一些教派组织的教育大纲里,比如“国民志愿团”的纲领里反华就是主基调。 本来就有历史心结,现在中国在周边的发展更让印度觉得被挤压了空间。中巴经济走廊、中国和印度周边国家搞经贸合作,甚至中国军舰在亚丁湾巡航,都被印度媒体和政客渲染成“独立以来首次感受到周边经济和安全压力”,毕竟在他们眼里,邻国就该是自家“后院”,印度洋都得姓“印”,中国的正常发展在他们看来就是抢地盘。 国内政治更是把这种眼红放大成了记恨,印度从多元世俗社会往印度教主导的一元社会转型,分歧和动荡少不了,而“反华”成了凝聚共识的好用手段。莫迪政府想把自己塑造成“新国父”,就得找个外部靶子转移矛盾,中国自然成了最合适的对象。 加上西方又一个劲地拱火,给印度戴“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帽子,吹捧“孟买模式”,撺掇着印度加入“印太战略”制衡中国,这些吹捧让印度真觉得能跟中国掰手腕,可一到实际比拼就露怯,2023年印度GDP 增速刚超过中国一点,就迫不及待地炫耀,结果规模也就中国的六分之一,这种自欺欺人的对比,只会让眼红变成更深的记恨。 更讽刺的是,印度一边抵制中国APP,一边又离不开中国的制造业产品;一边想联合美澳日遏制中国,一边又盼着搭中国发展的便车。这种矛盾心态背后,本质还是眼红中国走对了路、抓住了机遇,而自己空有野心却没找对方法,只能靠记恨来掩饰自身的焦虑。从 GDP 咬得很紧到被拉开代差,从产业链同台竞技到高低分明,这种全方位的落差,才是印度记恨中国的真正根源。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桑代克

桑代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