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娘王欣,刚刚结婚5天,就在一条短视频里刷到了自己,当时视频里描述的文字是:这是我的朋友,她结婚4次了,有4个孩子,这次结婚的老公50多岁。看到这样的视频,王欣惊讶不已,这就是赤裸裸的造谣啊。王欣试图在账号里跟对方联系,谁知道对方直接辱骂自己。面对这样的中伤,王欣决定找到这位造谣者。 这口恶气实在咽不下去。王欣翻遍了那个造谣账号的所有视频,像侦探一样寻找蛛丝马迹。还真让她找着了线索,有个视频里,小孩的书包上隐约能看到名字。靠着这个名字和视频里的乡村背景,她和丈夫一路打听,竟然真找到了造谣者的家,发现对方就住在同县,相隔不过四五十公里。找上门那一刻,造谣者完全没有歉意,反而笑着说这么做就是觉得“好玩”。这种轻飘飘的解释,比恶毒的诋毁更让人心寒,它暴露了对他人尊严的彻底漠视。 王欣心软了。看到对方年迈的公婆不停道歉,听说那女子“精神状况不稳定”,她最终没报警,只是要求对方录视频公开道歉。这个选择透着普通人的善良,却也留下遗憾。法律上,一句“好玩”和“精神不稳定”并不能轻松抹去责任。即便精神鉴定可能影响刑事处罚,监护人也仍需承担民事赔偿;网络造谣侵犯他人名誉权,需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诽谤罪。王欣的宽恕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作恶的成本,让“道歉”可能成了低成本脱罪的挡箭牌。 回过头看,王欣能找到造谣者,多少有些运气成分——那个书包上的名字是关键线索。不是每个受害者都能这样“教科书式”维权。更多遭遇网暴的人,像那位喝下农药自杀的网红“管管”,在投诉无门、寻找施暴者受阻的困境中,走向了悲剧。网络暴力维权通常面临证据固定难、侵权主体身份锁定难、诉讼过程复杂等挑战。倘若平台能更主动地过滤侵权内容,公安机关能更及时地介入调查,或许能避免很多绝望。 这件事真正该警惕的,是那种把伤害他人当“好玩”的心态。网络放大了人性的幽暗,让诽谤变得轻而易举。一次“好玩”的转发,一段“好玩”的编造,可能毁掉的是一个人对婚姻的美好记忆,甚至是生存的勇气。法律不会总是给“玩笑”留情面,《民法典》、《刑法》以及最新的惩治网络暴力指导意见,都正试图织起一张更密的法网,让网暴者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