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打造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期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的首次转换。 现在咱国家这堆可是全球独一份能运行还实现钍燃料入堆的,这地位绝对硬气。 可能有人要问了,这钍基熔盐堆到底是个啥?跟咱们平时听说的核电站不一样吗?说白了,它就是用钍当“原材料”,用高温熔化的盐当冷却剂的核反应堆,属于第四代核电技术,比现在常用的安全多了。 关键是那个钍铀转换,听着玄乎其实不复杂,就是钍吸收中子后能变成可以裂变发电的铀233,这铀裂变又能产生中子,再去“喂”钍,循环起来就能不断释放能量,等于把以前用不上的钍变成了能发电的宝贝。 咱国家为啥非得攻坚这个技术?太符合国情了!你知道不,咱国家钍资源多到数不过来,光内蒙古尾矿坝里堆的“下脚料”就有7万吨,够全国用5000年,要是全开发出来,供14亿人用上近2万年都没问题,这可比依赖铀燃料踏实多了。 以前的核电站都得建在海边,因为要大量水冷却,现在这熔盐堆根本不用水,直接能建在甘肃那样的戈壁里,和风电、光伏凑一块儿,正好解决风能太阳能“看天吃饭”的毛病,电网都能更稳当。 最让人放心的还是安全,这可是核技术的命门,这堆是常压运行的,没有高压炸开的风险,而且温度一旦太高,核反应会自己降下来,根本不会像以前担心的那样堆芯熔毁。 里面的燃料是液态的,混在熔盐里流动,就算出点意外,还有“冷冻阀”能把熔盐排到安全罐里,加上堆芯外面好几层保护壳,放射性物质想漏都漏不出来。 专家都说了,这技术是“失效安全”的,出任何事都能自己停下来,完全不用瞎担心。 别以为这只是实验室里的花架子,现在核心设备全是咱自己造的,近百家科研单位啃了十几年硬骨头,从2011年立项到2020年开工,再到2024年满功率运行,一步步全是实打实的突破。 就说那熔盐腐蚀的难题,国际上每年材料要被腐蚀20微米,咱国家直接做到只剩2微米,这手艺可不是吹出来的。 现在成功转换燃料,等于拿到了关键数据,证明这条路走得通,2035年还要建百兆瓦级的示范工程,离实际发电越来越近了。 这突破的意义大了去了!首先能源安全有了底,以后不用再看别人脸色抢铀资源,自家的钍就够用到天荒地老。然后对环保也太重要了,这堆发的电是绿色的,还能高温制氢,以后汽车用的氢燃料都能靠它造,碳排放肯定能降下来,“双碳”目标这下更有谱了。 更别说还能带动一堆产业,从材料到设备全是国产化,以后说不定还能给别的国家搞技术输出,咱在能源领域的话语权直接拉满。 说真的,这事儿太提气了!以前总听说国外在核能领域多厉害,现在咱国家在钍基熔盐堆这儿直接冲到世界最前面,而且每一步都稳扎稳打,全靠自己的科研团队一点点拼出来的。 想想以后内陆也能建核电站,电价说不定更稳定,空气越来越好,能源够子孙后代用几千年,这才是真正的大国重器该有的样子。 这可不是纸上谈兵,现在实验堆就在甘肃稳稳运行着,数据都拿到了,接下来就是往实用化推进,这步棋走得太对了,以后咱国家的能源底气更足了! 参考资料: 视频丨世界唯一!我国新建成的这座核能系统技术优势明显 2025-11-01 16:51 · 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