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曾经在中国势不可挡,但其美国母公司如今却放弃了控制权】
[市场决定]
(CNN) 近三十年前,星巴克在中国开设了第一家门店,开业时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表演传统的“金狮舞”,以及顾客们热情地品尝用蒸汽浓缩咖啡机制作的卡布奇诺咖啡。
美国品牌的进入促进了中国新兴中产阶级中咖啡文化的蓬勃发展,而中国传统上是饮茶的国家。星巴克很快成为西方在中国这个更加富裕的国家中影响力的象征。
这家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咖啡巨头一度在中国每 15 小时就开设一家新店,搭上了中国经济繁荣的顺风车——中国市场成为这家美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基石。
但这一切即将改变。星巴克周一宣布,将把其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控股权出售给一家中国投资公司。
根据协议,博裕资本将持有星巴克在中国8000多家门店零售业务至多60%的股份,而星巴克将保留40%的少数股权,并继续向新实体授权星巴克品牌和知识产权。
对于北京中央商务区一家高档购物中心的星巴克顾客来说,这个消息并不完全出乎意料——这家购物中心也是星巴克于 1999 年在中国开设第一家门店的地方。
“星巴克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就把自己定位为一种人人都能享受的奢侈品,”28岁的汽车销售从业者司华正(音译)周二上午在店里用笔记本电脑工作时说道。
“但现在,随着众多国内咖啡品牌的涌现,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Si补充道。
星巴克在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激烈的国内竞争和更加注重成本的消费者群体,其中也包括一群更喜欢支持本土品牌的年轻人。
近年来,数十家饮料连锁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极低的价格提供咖啡。
榜首是瑞幸咖啡,这个中国品牌在销售额和门店数量上都超过了星巴克,其在中国的门店数量是星巴克的三倍,咖啡价格却只有星巴克的三分之一。
瑞幸咖啡自 2017 年创立以来,短短几年内便迅速崛起,吸引了韩国年轻一代的目光。如今,它又在星巴克的本土市场发起挑战,于 6 月 在纽约市开设了首批门店。
如今中国的饮料市场与星巴克26年前进入中国市场时截然不同。当时中国经济刚刚开始腾飞,估计有数亿中国人步入了中产阶级。
当时,主流咖啡饮用文化还不多见,而该品牌是上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后,少数几家争相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的美国食品饮料连锁店之一。
星巴克的成功是建立在对西方奢侈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调整产品以适应市场(吸引中国一线城市以外的顾客)的战略之上的。
70岁的退休老人刘子尚回忆起这家咖啡店在北京刚开业时的情景,他说像他这样的中国人花了一段时间才习惯咖啡的味道。
“通过消费,我感受到了星巴克的文化,那时我就开始想,‘嘿,这真不错,’”刘先生说道。周二上午,他正在北京的一家星巴克放松,等待他的孙子在同一家购物中心滑冰结束后离开。
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多年低迷和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导致中国消费需求疲软,14亿中国人口的消费意愿降低。
2025 财年,星巴克在中国的同店销售额下降了 1%,主要原因是顾客每次交易的平均消费金额下降了 5%。
星巴克也面临着来自茶饮连锁店(如米雪冰城、茶吉和喜茶)的激烈竞争。
米雪咖啡已超越麦当劳和星巴克,成为全球门店数量最多的餐饮连锁品牌。米雪咖啡提供招牌饮品和各种咖啡选择,价格在2至8元人民币(约合0.30美元至1.20美元)之间。星巴克在中国的新控股股东博裕资本也参与了米雪咖啡今年早些时候的首次公开募股(IPO)。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茶吉和喜茶则瞄准了中国年轻消费者快速变化的口味,推出了茉莉花绿奶茶、葡萄芝士奶盖茶等独特的茶饮产品。
据 28 岁的 Carrie Chen 称,这家美国创立的咖啡店仍然具有吸引力,因为它的氛围和“高端品牌”形象。Carrie Chen 在金融行业工作,每周都会光顾星巴克三到四次。
陈说:“如果你在星巴克会见客户或与朋友聊天,这表明你很重视这个场合。”
但陈女士一边在店里喝着榛子太妃拿铁,一边参加在线课程,她还表示,星巴克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其口味和产品给人的印象是“过于保守”。
当被问及星巴克撤出中国市场一事时,陈表示,星巴克在中国的快速增长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但中国合作伙伴有可能“将星巴克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金璐是一位公共事务专家,在中国与国际品牌合作数十年。他表示,星巴克决定撤出中国市场,是由于其在中国的商业战略停滞不前,以及激烈的价格竞争和消费者支持本土品牌的意愿所致。
“我认为这又是一个权宜之计,只会对公司短期有利,”他说。
晨星分析师丹·苏表示,新的合资企业未来将面临“艰难的挑战”,但此次合作有望增强星巴克的竞争力。
苏在周二给客户的一份报告中写道:“为了重新确立星巴克在与咖啡、特色茶和其他本地饮料连锁店的竞争中的地位,未来几个季度必须进行菜单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星巴克在中国面临的许多问题与它在全球其他地区——尤其是其本土市场——面临的问题如出一辙。在北美,这家总部位于西雅图的饮料公司正受到独立咖啡店和像Blue Bottle这样日益壮大的竞争对手的挤压。一些美国消费者也因为星巴克的价格相对较高而对其敬而远之,相比之下,麦当劳和其他一些价格更低的连锁店,例如Dunkin',就显得逊色不少。
这些事件共同凸显了星巴克近年来面临的困境。此前,一系列战略失误导致了领导层重组,并于去年任命布莱恩·尼科尔为首席执行官。为了迅速扭转颓势,这位新任首席执行官启动了一项计划,关闭美国和加拿大数百家门店,约占其门店总数的1%。
尼科尔上任一年后,其重组计划——包括精简菜单、关闭部分门店以及进行门店改造——成效喜忧参半。上周,星巴克公布了截至2025年9月的财年业绩,其中至少营业一年的门店营收同比增长3%,但销售额同比下降1%。
星巴克周一宣布成立合资企业,旨在拓展其在中国的业务。此前,星巴克已寻找当地合作伙伴长达一年之久。尼科尔认为,战略合作伙伴可以加速星巴克在其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中国——的增长。
他在一篇关于与博裕资本合作的 公司博客文章 中表示:“我们看到,星巴克咖啡店的数量将从目前的 8000 家增长到超过 20000 家。”
星巴克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预计其在中国的零售业务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
星巴克撤资的消息已经在中国互联网上引起了一些关注,一些网友猜测星巴克是否会像竞争对手瑞幸咖啡等公司一样,提供更实惠的饮品选择。
“我平时都喝瑞幸咖啡,因为星巴克太贵了,”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写道。
“一杯星巴克的价钱足够我买三四杯瑞幸咖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