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4日,一名女犯被执行枪决。临行前,她被用手术刀割断了喉管。为的是,

悠然话史 2025-11-06 10:59:12

1975年4月4日,一名女犯被执行枪决。临行前,她被用手术刀割断了喉管。为的是,不让她说话,禁止她发出声音。   1975 年 4 月 4 日,沈阳刑场的寒风中,一把手术刀划开了张志新的喉管。   鲜血渗出时,她被反绑的双手紧紧攥着,却没能发出一丝声音 —— 这是为禁止她说话,特意安排的残酷环节。   30 分钟后,枪声响起,这位 35 岁的女性倒在雪地里。没人知晓,她曾戴着志愿军勋章,在朝鲜战场用俄语传递情报,为保家卫国贡献力量。   这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高材生、辽宁省委宣传骨干,最终以 “反革命” 之名,走完了充满奉献与悲剧的一生。   在张志新的遗物中,一枚泛着铜绿的志愿军勋章格外醒目。   1950 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20 岁的她从天津师范学院报名参军,成为战地宣传队的女战士。   朝鲜战场上,她不仅负责编写鼓舞士气的传单,还凭借扎实的俄语功底,翻译敌军电台情报,多次协助部队避开伏击。   一次美军空袭中,她不顾危险抢救宣传物资,被评为 “战地模范”,这枚勋章就是当时的奖励。   1953 年停战回国后,她因表现突出被推荐到中国人民大学深造,毕业后留在学校从事俄语教学,为国家培养外语人才。   1955 年,张志新戴着这枚勋章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调往沈阳,担任辽宁省委宣传干事。   她牵头编写的《辽宁宣传工作手册》,系统梳理了基层宣传方法,成为当时干部开展工作的重要参考;   组织 “红色文艺轻骑兵” 下乡演出时,她改编的地方戏《翻身谣》,生动讲述农民脱贫故事,深受群众喜爱。   丈夫回忆:“她常说,宣传工作不是喊口号,要让老百姓听得懂、愿意信。”   在她的推动下,辽宁多地建立基层宣传站,仅 1965 年就组织政策宣讲活动 200 多场,覆盖群众超 10 万人次,为政策落地打下坚实基础。   1969 年,这枚勋章被没收时,张志新正因 “发表不同意见” 接受审查。   起因是她在工作会议上提出:“对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老干部,要给予公正待遇,不能随意批判。”   这句话在当时被视作 “错误言论”,她被关押进看守所,一关就是六年。   关押期间,她曾多次申诉,在材料中写道:“我只是希望党和国家能越来越好,这些想法何错之有?”   可这些申诉不仅没被采纳,反而因她坚持己见,被加重罪名 ——1975 年,沈阳军区政委毛远新在案件审批表上签下 “死刑立即执行”,无视她过往的所有贡献。   毛远新做出这个决定时,或许没想起自己也曾有过为民服务的时刻。   1974 年辽宁海城地震,他作为沈阳军区政委,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组织群众撤离、搭建临时安置点,减少了大量伤亡。   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他盲从错误路线,忽视张志新的贡献与申诉,酿成悲剧。   而真正正视张志新价值的,是 1978 年调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   这位老革命在基层走访时,听到群众谈论张志新的事迹和她过往的贡献,当即要求调阅卷宗:“不能让为国家做事的人蒙冤!”   任仲夷在卷宗里看到了张志新的宣传工作手稿、志愿军立功证明,更看到了模糊不清的 “罪证”。   他召开专题会议,力排众议:“张志新同志为抗美援朝、宣传工作都做过贡献,所谓‘反革命’纯属冤案!”   1979 年 4 月,在他的推动下,辽宁省委为张志新举行悼念仪式,正式平反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当工作人员将补发的志愿军勋章交到张志新家人手中时,全场群众含泪鼓掌 —— 这枚迟到 10 年的勋章,终于回到了它该在的地方。   与此同时,毛远新因过往错误被隔离审查。   1993 年刑满释放后,他改名李实,在上海过着低调的生活。   晚年整理旧物时,他看到当年海城地震的报道和张志新案件的材料,常独自叹气,通过亲友向张志新家人表达歉意。   而张志新的宣传工作手稿、志愿军勋章,如今都陈列在纪念馆里,成为她为国家贡献的见证。   如今,沈阳烈士陵园的张志新墓碑前,每年都有群众自发献花。   有人带着孩子来,讲述她在朝鲜战场的勇敢、在宣传岗位的坚守;有人是当年听过她宣讲的群众,专程来告慰:“您当年希望的,现在都实现了。”   毛远新则极少公开露面,据说他常翻看历史资料,反思自己当年的错误。   张志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贡献不会被轻易抹去,真理终将战胜谬误;而每一个手握权力的人,都该铭记:尊重贡献、坚守正义,才是对历史最好的敬畏。     主要信源:(大众网——张志新 死神也不能夺去的勇气和美丽)

0 阅读:1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