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这样写到;"他就像从岩石缝隙中顽强生长出的松柏,外表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11-06 12:33:38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这样写到;"他就像从岩石缝隙中顽强生长出的松柏,外表枯槁,但内心充满生机……" 这句话用来形容1936年8月下旬的一天,斯诺在陕北保安窑洞前拍到的毛主席,再贴切不过。 此时,红军刚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不到一年,陕北的土地贫瘠,物资匮乏到难以想象,窑洞里的粮食常常不够吃,冬天连防寒的衣服都没有。 照片里的毛主席,穿着洗得发白的蓝灰军衣,身上的布料还带着补丁,头上的八角帽还是斯诺临时借给他的,因为毛主席自己的帽子早就找不到了。 没有精致的布景,没有刻意的装扮,就是这样一张朴素到极致的照片,却成了后来影响深远的经典。 这张照片的传播之路格外曲折,1936年11月14日,上海的《密勒氏评论报》率先刊登了这张照片,紧接着国内外不少刊物也陆续转载。 国统区的进步青年们看到后,悄悄把照片印成明信片,在彼此之间秘密传递。 对他们来说,这张照片里的身影,就是黑暗中的一点光亮,让他们在高压环境下依然能感受到革命的希望。 可没过多久,这些明信片就被国民党特务缴获了,当照片送到国民党高层手里时,所有人都愣住了。 他们怎么也不敢相信,眼前这个穿着打补丁衣服、身形清瘦,看起来和普通陕北农民没两样的人,竟然是蒋介石花大价钱悬赏捉拿的中共最高领袖。 在他们的想象里,能领导红军完成长征的人,理应是“威风凛凛”的模样,却从没想过会是这般“朴素无华”。 他们不知道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在艰苦环境中坚守的领袖,内心藏着比松柏更坚韧的力量。 陕北的缺吃少穿没有消磨掉丝毫斗志,窑洞里的油灯下,毛主席和同志们一起分析局势,制定策略,用精准的判断和灵活的战术,一次次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和围剿。 那些看似难熬的日子里,革命的信念从未动摇,反而在艰难的磨砺中愈发坚定。 就像岩石缝里的松柏,越是缺少养分,越是扎根深远。 毛主席在陕北的岁月,没有奢华的生活,只有数不尽的困难,但正是这份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带领着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出陕北,走向全国。 一张照片,定格的不只是一个清瘦的身影,更是一种穿越苦难、向阳而生的精神。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0 阅读:0
紫蓝谈社会趣事

紫蓝谈社会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