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裁有没有用?看看今天的洛马就知道了,什么叫“慢性死亡” 洛马这家公司在美

景铄看科技 2025-11-07 14:33:56

中国制裁有没有用?看看今天的洛马就知道了,什么叫“慢性死亡” 洛马这家公司在美国军工体系里是什么地位,不需要赘述。它的名字几乎与F-35、导弹系统、全球防务绑定在一起,是五角大楼的“亲儿子”级别。   然而,这家公司并不是铁打的,也不是铜墙铁壁。它的强大依赖于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更依赖于关键资源的可控,尤其是在稀土、电子元器件、精密加工等方面的支撑。而这其中,中国是绕不开的存在。   过去很多年,洛马并不完全与中国脱钩。它通过多个子公司、合作方,曾参与中国大型交通、能源等项目的技术输出。   比如上海浦东机场的空管系统、杭州机场的雷达设备,曾留下过它的影子。再比如与中国企业在核能领域的合作开发,虽属民用范畴,但对彼时的洛马来说,是其国际战略的一部分。   而如今,随着中国全面收紧对涉军企业的市场准入,这一切都变成了历史。   真正让洛马焦头烂额的,是稀土的问题。全球的军事工业,尤其是高端武器制造,离不开稀土元素。   无论是战机的隐身涂层,还是导弹制导系统,稀土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而中国掌握着全球稀土的分离与提纯技术主导权,这不是某个数据上的领先,而是实打实的技术垄断。   很多人以为,稀土是“你不卖我就别的国家买”,可问题在于,真正能提纯到军工标准的国家,屈指可数。而且,替代源短期内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早在2022年,美国国会就专门召开听证会,讨论国防工业对中国稀土的依赖问题。五角大楼内部也多次传出因稀土短缺导致装备交付延期的消息。   2023年那批被拒收的F-35,很可能就与此有关。虽然洛马方面没有明确回应背后问题,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样的质量问题,不只是装配工艺的问题,更可能是核心材料供应不稳定导致。   当然,有人会说,洛马的财报依旧亮眼,利润还在增长。这话听起来像极了病人发烧时脸上那点儿虚火,精神头儿看着还不错,但内脏早已开始出问题。   军工行业的合同,往往是多年期的,很多项目是三五年前签下的,现在交货,只是兑现而已。而未来的新项目能否顺利推进,才是决定洛马生命线的关键。   事实也确实在发生变化。2024年下半年,澳大利亚国防部叫停了与洛马澳洲分公司的卫星通信系统采购,原因虽没有对外详述,但业内普遍认为,供应链风险和政治考量是主要因素之一。   这并非孤例。越来越多国家在采购军工产品时,开始把“稳定性”作为评估要素,而不是单看技术参数。在这种趋势下,洛马的竞争优势正在被稀释。   中国的制裁方式,不是一纸公文的高调宣布,而是组合拳式的系统压制。从法律层面看,《反外国制裁法》《不可靠实体清单》等法规给出了明确依据;   从操作层面看,中国对稀土出口的审批更加严格,对相关企业的合规调查更加频繁。   这些措施并不轰轰烈烈,但它们像一张看不见的网,把洛马的全球业务一点点收紧。   更深层的问题是,洛马并非简单的军火商,它还是美国对外战略的执行者。在台海问题上,它多次参与对台军售,成为中国制裁的重点对象。   这些行为触碰了中国的核心利益,制裁也就不仅是经济手段,更是政治表达。对于一家国际化程度极高的企业而言,一旦政治风险成了标签,很多合作方会自动避开。   这种“寒蝉效应”带来的损失,并不会立刻体现在财务报表上,但从项目流失、谈判受阻、投标失败这些细节中,已经能看出端倪。   中国的制裁并不意在“搞垮”某家企业,而是为了建立国际合作的红线与秩序。任何国家都无法忍受自己的核心利益被反复挑衅而毫无反制。   洛马的案例,其实就是一种规则的试探与后果的样本。如果未来还有企业效仿其路径,面临的局面也不会比它轻松。   从宏观来看,这种制裁的意义不仅在于对洛马的震慑,更在于推动全球产业链的重新配置。   中国在高技术制造、原材料精炼方面的能力逐渐被外界重新审视,不再只是“世界工厂”的定位,而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战略节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曾把中国视为“可有可无”的合作方的企业,正在重新评估自己的全球布局。   与过去不同的是,中国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应对,而是在国际博弈中找准节奏,打出有针对性的反制。   这不仅仅是外交上的回应,更是国家实力与战略思维成熟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像洛马这样的企业,必须重新思考它们在全球体系中的角色和边界。而这,正是中国制裁带来的深远影响。 素材来源:被点名制裁的洛马公司什么来路?美媒:试图控制美国的“影子政府” 2020-07-20 21:07·海外网

0 阅读:4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