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让中国心寒?比西方围堵更恐怖?我们看轻了自己的实力。 我们总惦记着“谁靠得住”,但这问题本身可能就问错了,真正的关键,已经不是找个牢靠的伙伴,而是我们自己有多大本事,能独立走多远。 我们的底气,首先是经济上的,以前总说我们是“世界工厂”,听着威风,但心里总有点虚,怕哪天订单没了,被人给“抛弃”了。这种焦虑,现在看来,真有点过时了。 我们拥有别人根本没法比的制造业体系和资源整合能力,这才是我们压箱底的宝贝,但常常因为太关注外面的风吹草动而被忽略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不光是规则的接受者了。当别人想用技术搞“小院高墙”时,我们在5G、人工智能这些领域硬是闯出了自己的路。这不是赌气,是内生动力。 就像华为搞鸿蒙,还有深度求索大模型,都是用开源的思路在构建自己的生态,你封你的,我玩我自己的,这路子就走活了。 我们对稀土这类关键材料进行出口管制,这信号很明确:我们也能定规则,光有钱袋子不行,还得有保护自己的拳头。 我们的安全感,也从过去单纯守着家门,变成了有能力主动划出“红线”,比如澳大利亚的P-8A巡逻机三番五次凑到我们西沙领空,解放军南部战区直接组织兵力把它拦走,干净利落,这就是在用行动告诉别人,规矩就是规矩。 还有今年和俄罗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搞的“海上联合-2025”演习,也别老想着是谁依赖谁。 我们派出的绍兴舰、乌鲁木齐舰可都是主力,主要目的是练好我们自己的远洋本领,确保战略通道安全。这是平等合作,更是实力的展示。 嘴上的功夫也一样。北约想把触角伸到亚太,我们直接就怼回去,说它是“冷战产物”和“战争机器”,这种强硬,就是不想再被动接招,而是要主动定义谁才是真正的威胁。 最难改变,也最关键的,是心态。想想2018年贸易战刚开打时,多少人心里没底?可几年下来,我们非但没崩,对美贸易顺差还在涨。现实是最响亮的耳光,打醒了那些不自信的焦虑。 现在西方又换了个词,叫“去风险”,听着挺好听,其实就是想把经贸问题政治化,把我们打扮成“风险源头”,好为他们继续搞围堵找借口。 可外部的压力再大,也只是外因。中国的未来,终究要看我们自己。能不能摆脱总想看别人脸色的惯性,把信心真正建立在自己超过14亿人的大市场、独一无二的完整工业链和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上。 再纠结俄罗斯“温度”如何,已经有点抓不住重点了,中国真正的支点,是经济上的塑造力、安全上的威慑力,再加上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