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曾公开表示“俄罗斯对欧洲没有任何领土野心”,但这句话似乎并没有让周围的气氛缓和下来,反倒让波罗的海周边的局势更加微妙。 说起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那句话,总觉得像是一场精心排练的戏码。他当时在视察西北边境时放出这句“俄罗斯对欧洲没有任何领土野心”,还强调莫斯科无意改变任何边界。乍一看,这话听起来挺缓和的,至少表面上是在给欧洲邻居吃颗定心丸。可实际情况呢?周边国家没买账,波罗的海地区的空气反而更紧绷了。 为什么波罗的海这么敏感?得说说芬兰加入北约的事儿。2023年4月,芬兰正式入盟,这直接给俄罗斯和北约之间添了1300多公里的陆地边界线。以前波罗的海地区相对平静,现在突然多出一道长墙,俄罗斯觉得这是北约东扩的又一刀。加里宁格勒那块飞地,本来就夹在波兰和立陶宛中间,现在更像个火药桶。俄罗斯在那儿部署了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射程够覆盖周边国家。北约呢?也没闲着,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轮换驻军,搞频繁军演。梅德韦杰夫的声明一出,北约立马回应,说这是回应俄罗斯的军事动作。芬兰国防部就直言,加入北约是为了自保,不是针对谁。可在莫斯科眼里,这全是威胁。 你看,这就陷入了经典的安全困境:俄罗斯加强边防是为了护自家安全,周边国家看到后更想抱团北约,结果双方越防越紧。2023年下半年,波罗的海的摩擦就开始升级。俄罗斯海军在加里宁格勒加强巡逻,北约的BALTOPS演习规模更大,涉及多国舰艇。电缆和管道破坏事件频发,比如2023年底波罗的海海底通信线被疑似破坏,欧洲指责是俄罗斯的混合战手法。俄罗斯否认,但也没给出啥说服力的解释。这类事儿不直接开火,却让气氛剑拔弩张。梅德韦杰夫的声明本该降温,结果像扔了颗石子,搅起更大浪花。 转到2024年,局势没见好转,反而更复杂。乌克兰冲突拖着,西方对俄制裁加码,能源合作基本断绝。梅德韦杰夫在10月发帖,说欧洲自断能源臂膀,自食苦果。这话听着像报复,但也暴露了俄罗斯的痛点:天然气出口锐减,经济压力山大。波罗的海这边,北约的防御策略更明确,2024年5月发布的战略概念直指俄罗斯是最大威胁。北约在波罗的海部署更多反潜装备,针对俄罗斯的“幽灵船队”——那些绕过制裁运油的船。俄罗斯回应是扩建北方航道,试图绕开欧洲,但物流和资金问题一大堆,进展慢吞吞。 梅德韦杰夫本人也没消停。2024年6月,他又在电报上说欧盟是俄罗斯敌人,乌克兰入盟会危险。这跟2023年的“无野心”声明形成鲜明对比,早年他还主张改善对美关系,现在彻底转向对抗。波罗的海国家特别敏感,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加强边境监控,波兰甚至讨论限制俄罗斯船只进出。2024年秋,欧盟和北约考虑进一步限俄波罗的海通道,理由是混合威胁增多。俄罗斯外交部回应说,这会威胁航行自由,高概率加剧对俄港口的压力。 到2025年,事情更棘手了。今年上半年,西方情报机构警告,俄罗斯可能在5到8年内准备对北约动手。波罗的海成了焦点,俄罗斯的混合战从陆地延伸到海上:干扰GPS、假旗行动啥的。梅德韦杰夫4月发帖,说波罗的海国家加入北约没加强安全,反而更脆弱。9月,他又警告美国制裁可能引发直接冲突,就在波罗的海水域。北约的回应是加大军演,6月的BALTOPS涉及丹麦、德国等多国,模拟封锁俄罗斯舰队。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则在圣彼得堡码头加紧训练,导弹部署不减。 说实话,这局面像个死循环。俄罗斯觉得北约东扩威胁核心利益,周边国家觉得俄罗斯的军事动作才是根源。梅德韦杰夫的声明,本来有机会打开对话窗,但因为他一贯的强硬记录,没人信。欧洲国家,尤其是波罗的海三国,记忆犹新:2008年俄格冲突、2014年克里米亚、2022年乌克兰,这些事儿让小国们睡不着觉。结果呢?信任缺失,军备竞赛升级。北约在爱沙尼亚建新基地,俄罗斯在卡累利阿修瞭望塔。热线机制是有的,双方会通报演习坐标,避免误判,但这只是止损,不是解药。 从更广角度看,这不光是波罗的海的事儿,而是欧洲安全架构的缩影。俄罗斯想重塑势力范围,北约想维持现状。梅德韦杰夫代表的那股鹰派势力,在克里姆林宫影响力不小,他的言论往往预示政策转向。2025年10月,欧洲专家说,协调不足是最大问题:德国法国在能源上犹豫,波罗的海国家急吼吼想硬刚。俄罗斯呢?经济制裁下,军事开支占GDP比例高企,但内部问题也多,招兵难、装备损耗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