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扬州男子背着母亲,将祖传梅瓶以18块钱卖掉。可他不会想到,后来时任法

陈砚之 2025-11-07 18:59:00

1976年,扬州男子背着母亲,将祖传梅瓶以18块钱卖掉。可他不会想到,后来时任法国总理的希拉克访华时,专门去扬州,只为看这个梅瓶一眼。 朱立恒是扬州本地人,早年在轻工机械厂上班,一直干到退休。他的家族几代都在扬州生活,祖上有人在清初做过官,因为立功从宫里得到赏赐,其中包括这件瓷梅瓶。从那时起,梅瓶就成了家里的传家宝,一代代传下来,到朱立恒手里已经是第六代。家族后来日子过得紧巴巴,梅瓶虽说宝贝,但也没人深究它的来头,就这么放着。朱立恒工作时主要管机械维修,收入不高,家里开销大,但他一直没动卖瓶子的念头,直到生活实在扛不住。 沈胜利是上海外贸公司的员工,对古瓷器特别感兴趣,业余时间常去各地文物店转悠。他在瓷器鉴定上有点本事,能从釉色和形状上看出门道。1977年,他到扬州出差,顺道去了文物商店,就在那儿看到了这个蓝釉梅瓶。瓶子高43.5厘米,腹径25.3厘米,放在角落里落灰。他仔细瞧了瞧,觉得不像清代的货色,更像是早期的风格。这让他起了疑心,就多问了几句。 朱立恒的祖先从宫廷带出梅瓶后,家族一直低调保存,没对外声张。梅瓶的外观是深蓝釉,上面有白色龙纹,工艺精细。朱立恒退休后,经济压力更大,地震频发也让他担心瓶子安全。沈胜利在外贸岗位上接触过出口瓷器,知道元代蓝釉的特征。他在扬州停留时,反复观察类似物品,积累了不少经验。这次发现梅瓶,让他觉得有必要提醒店里的人。 1976年,朱立恒家里日子难过,地震又闹得人心惶惶,他决定卖掉梅瓶补贴家用。他没告诉母亲和哥哥,悄悄把瓶子带到扬州文物商店。店员检查瓶身,觉得是雍正时期的制品,开价16元。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以18元成交。这18元在当时相当于朱立恒一个月工资,他拿了钱就走了。瓶子被搁在店里角落,没人多看一眼。 1977年,沈胜利进店闲逛,看到这个深蓝瓶子,立刻注意到了。他凑近瞧,瓶身釉色均匀,龙纹活灵活现,不像清代圆润的风格,更接近元代的瘦高型。他问店员来历,得知是从朱立恒那儿收的,还被当成清代货。沈胜利建议店里请专家再看看。店方找来几个人鉴定,意见不一,有人说清代,有人觉得早些年头。最后决定送去北京展览征求更多看法。 在北京展览会上,梅瓶一摆出来就热闹了。各路文物商店和博物馆的人围着看,争着要买。经过一番拉锯,扬州博物馆拿到了它。接着,故宫的专家组介入,他们仔细测尺寸,分析釉料和纹饰,一致认定这是江西景德镇窑的元代制品,正式命名为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瓶身用钴蓝料上釉,龙纹是留白技法,整体比例黄金分割,工艺顶尖。 全球类似梅瓶只剩三件,一件在北京颐和园,一件流落海外。扬州这件尺寸最大,保存最完好,没一点磕碰。2000年,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本来首站是上海,但他听说这个梅瓶,临时改道去了扬州。在博物馆里,他专程停留,仔细观赏瓶身的蓝釉和龙纹。这件事让梅瓶名声更大,成了中外交流的见证。 梅瓶的蓝釉是元代瓷器高峰,钴料从国外进口,经高温烧成深蓝,龙纹张扬有力,代表蒙古帝国的影响。朱立恒卖瓶时没想到这些,沈胜利的发现纯属机缘。展览后,梅瓶从普通货架走向专业收藏,过程曲折但逻辑清楚。它提醒大家,历史文物往往藏在民间,需要专业眼力辨识。 1984年,梅瓶正式入藏扬州博物馆,放在专用展厅里,占地200多平方米,四周护栏严密。博物馆为此调整布局,确保恒温恒湿保存。它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不准外借,只在馆内展出。国内外收藏家蜂拥而来,有人出天价想买,比如法国一家博物馆喊到40亿,但全被拒绝。梅瓶的价值不止钱,还在于历史意义。 学术界对梅瓶研究加深,专家们出书发文,讨论它的烧造技术和文化背景。扬州博物馆借此办专题展,吸引游客。朱立恒晚年偶尔去博物馆看看瓶子,向后辈讲讲家族往事。他没后悔卖掉,继续过普通日子。沈胜利回上海后,继续外贸工作,对瓷器保持兴趣,但没再插手梅瓶事宜。 梅瓶如今仍是镇馆之宝,估价已超数十亿,却始终留在扬州。它的经历从民间到国宝,体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类似故事在各地都有,提醒大家珍惜家传物品。梅瓶见证了元代瓷艺巅峰,也连接了中外文化。

0 阅读:2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