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48岁的农民娶了一个小他10岁且坐过牢的女大学生。新婚夜,农民要圆房

陈砚之 2025-11-07 18:59:01

1971年,48岁的农民娶了一个小他10岁且坐过牢的女大学生。新婚夜,农民要圆房却被女大学生一脚踢开,没想到10年后,老头却说:“幸亏有你!” 许燕吉1933年出生在北京,父亲许地山是知名作家,母亲周俟松来自书香门第。家里在北京住着,父亲在燕京大学教书,1935年全家搬到香港,父亲去香港大学工作。她在香港长大,1941年父亲去世,她随母亲回内地。回内地后,她继续上学,1950年代初考进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大二时跟同学吴富融谈恋爱,组织同意后1955年结婚。毕业后,她分到石家庄奶牛场工作,丈夫也在那儿。1958年,她被隔离审查,丢了工作,那时她怀孕,回南京生孩子,可孩子没保住。1963年,她被判刑6年,丈夫提出离婚。她在狱里待满6年,1969年出狱,先到河北地方劳动,后来又被送到陕西农村改造。她去陕西投奔哥哥,哥哥看她日子难过,就劝她在当地找人嫁了。哥哥帮忙介绍当地农民魏振德,魏振德48岁,前妻死了,带个儿子,家里穷,没文化,也没彩礼。她同意结婚,主要为求个安稳过日子。 1971年,许燕吉38岁,跟魏振德在陕西农村结了婚。魏振德是本地农民,没读过书,靠种地过活。她刚出狱,身体弱,适应不了农村重活。婚后,魏振德揽下所有农活和家务,从挑水砍柴到洗衣做饭,都不让她沾手。她用大学学来的知识帮家里,比如教魏振德的儿子魏忠科识字写字,当起后妈角色。儿子原来没上过学,她一步步教,从基本字开始。魏振德对她过去的事从不提,顺着她脾气来。日子过得平淡,她慢慢融入村里生活,帮村人出主意改善农事。魏振德体谅她,给她时间调整。两人互相扶持,她回报他的照顾,用所学提升家庭。十年过去,魏振德常觉得生活变好,对她说那句感激的话。这段婚姻虽没爱情基础,但靠实际支持维系下来。 许燕吉在农村生活几年,学会了基本农活,但魏振德总护着她,不让她干累活。她教儿子读书,儿子进步快,后来能帮家里记账。魏振德虽文盲,但学着适应她的习惯,比如听她讲些农业知识,试着改种田方法。村里人起初议论这对夫妻年龄差和背景,但时间长了,见他们过得稳当,也就习惯了。她没忘记专业背景,偶尔给村里牲畜看病,用畜牧知识帮忙。魏振德感激她的贡献,家里日子比以前好过。两人间关系从生疏到熟悉,靠日常小事积累。十年里,她帮儿子完成小学教育,魏振德则确保她有休息时间。这段经历让魏振德看到她的价值,说出那句“幸亏有你”。 1979年,许燕吉得到平反通知,能回南京恢复工作。她决定带魏振德父子一起走,不扔下他们。村里人听说后议论纷纷,但她坚持己见。到了南京,他们住进分配的房子,魏振德从农民变城里人,起初不习惯城市节奏,常在家附近转悠。她去江苏省农科院上班,每天出门工作,魏振德学着做家务,买菜扫地。儿子魏忠科进学校读书,她帮忙辅导。1983年,他们户口迁入南京,魏振德慢慢适应新环境,偶尔去公园走走。她工作努力,评上副研究员,还当选南京市政协委员。家庭条件改善,添了些家具家电。魏振德常表达感激,觉得生活大变样。 许燕吉在南京工作稳定后,继续发挥专业特长,在农科院做研究。魏振德在家支持她,处理琐事,让她专心事业。儿子魏忠科上学顺利,后来找了工作。她退休前,参与些农业项目,帮农民解决问题。魏振德身体渐差,但总说有她真好。2006年,魏振德因病去世,她料理后事。之后,她退休在家,提笔写书,记录一生经历,完成自传小说《我是落花生的女儿》。书里讲了她从童年到晚年的坎坷路,真实呈现婚姻和生活变迁。2014年,她在南京去世,享年81岁。

0 阅读:334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