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下场怒批!近日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阴雨天气,村民忙着排涝,村里的大喇叭

龙宵 2025-11-08 10:33:35

人民日报下场怒批!近日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阴雨天气,村民忙着排涝,村里的大喇叭却循环播放着“禁烧秸秆”,如此死板,怎能为群众更好服务? 在这个雨水连绵、洪涝肆虐的季节里,村民们早已习惯了奔波在排涝的泥泞中,用汗水和辛劳守护着他们的家园。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村里的大喇叭却机械般地重复着“禁烧秸秆”的通知。这种死板的管理方式,似乎与百姓的实际需求背道而驰,更像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硬绑”,让人不禁深思:我们的基层工作,是否还停留在“上面说什么,下面就照做”的僵硬模式中?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声音播放问题,更折射出当前一些基层管理的“官僚主义”。面对洪涝灾害,村民们焦急忙碌、心力交瘁,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关怀和实实在在的帮助,而不是一遍遍机械的禁令和空洞的宣传。如此“死板”的做法,怎能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凝聚他们的力量?反而可能引发反感甚至抵触,让本应携手共渡难关的氛围变得紧张而冷漠。 其实,群众的心声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应当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他们面对洪水、面对灾害时,最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扶和理解,而不是一味的“禁烧令”或机械的通知。管理者应当用心倾听,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结合实际制定更具人性化的应对措施。比如,提供科学的秸秆处理方案,设立临时的秸秆回收站,或者组织志愿者帮忙清理。这样,既解决了环保问题,也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真正的治理艺术,不在于简单的“命令”和“禁止”,而在于用心的服务和科学的引导。只有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才能激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在这场抗洪救灾的战斗中,群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最坚实的力量源泉。我们应当用温暖和智慧,打破那一层层死板的“壁垒”,让政策成为群众的依靠,而不是压力。 这次人民日报的批评,犹如一记警钟,提醒我们:任何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都不能成为阻碍人民群众的“幸福桥梁”。唯有真心实意地为民服务,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更加科学、贴心的方式,迎接每一次挑战,让“服务群众”真正成为行动的指南,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更加温暖。雨涝灾害

0 阅读:0
龙宵

龙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