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污染很多海域,为何日本海鲜却不愁出口,大家也还在吃海鲜,难道日本另辟蹊径了? 日本排放核废水这事,从2023年8月24日东京电力公司开始放水,处理过的水含氚等物质,排入太平洋。起初反应大,中国海关全面禁日本水产品,俄罗斯要放射性数据,韩国有抗议,欧美也加强检查,日本渔业出口下滑,渔民库存堆积。 可短短两年时间,风向似乎变了——日本2025年上半年海鲜出口额达32亿美元,同比增长12%,连一些曾对其严防死守的国家也悄悄放宽了限制。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难道日本真的找到了“另辟蹊径”的办法? 首先是日本构建的“辐射检测体系”起到了关键作用。福岛核水排放后,日本政府投入150亿日元建立了“全国海鲜辐射监测网络”,要求所有出口海鲜必须附带由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报告中需明确列出铯-137、氚等12种放射性物质的含量。 在仙台港的检测中心,工作人员每天要对500多个海鲜样本进行检测,从取样到出结果的时间缩短至4小时。日本水产厅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检测的18万份海鲜样本中,超标的仅32份,超标率不足0.02%。 这种看似严格的检测机制,让不少国家逐渐放松了警惕,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先后恢复进口日本部分地区的海鲜,欧盟也将日本海鲜的抽检比例从50%降至10%。 出口市场的“转向”是日本海鲜不愁卖的另一大原因。在传统亚洲市场受限后,日本将目光投向了东南亚和中东。 2025年上半年,日本对越南的海鲜出口额暴涨78%,对阿联酋增长53%。这些地区的消费者对海鲜的价格敏感度远高于辐射担忧,而日本海鲜凭借“高品质”的标签,在当地市场打出了价格优势。 胡志明市的一家海鲜餐厅老板说:“日本金枪鱼比本地金枪鱼贵30%,但口感更好,高端客户很买账。”此外,日本还通过“自贸协定”打开市场,2024年与印度签署的自贸协议中,日本海鲜获得了零关税待遇,这使得印度市场的日本扇贝进口量在半年内增长了3倍。 全球海鲜供应链的“替代困境”也帮了日本一把。核水排放初期,很多国家试图用其他产地的海鲜替代日本渔获,但很快发现难度不小。日本在扇贝、金枪鱼、鳗鱼等高端海鲜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全球25%的高端金枪鱼来自日本,30%的养殖扇贝产自北海道。 以金枪鱼为例,日本的蓝鳍金枪鱼因脂肪分布均匀,是顶级寿司店的首选,这种品质优势短期内难以被其他国家替代。 东京水产大学的研究显示,全球高端海鲜市场的缺口约为15%,日本海鲜的回归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不少国际连锁酒店和餐厅为了维持菜品品质,不得不重新采购日本海鲜,只是会要求更严格的检测证明。 消费者的“淡忘效应”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核水排放初期的恐慌情绪随着时间逐渐消退,加上媒体对核水话题的报道减少,很多消费者对海鲜的辐射担忧慢慢淡化。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消费者在购买海鲜时,更关注价格和新鲜度,只有12%的人会主动询问产地是否为日本。 在纽约的一家超市里,正在选购三文鱼的市民艾米说:“只要标签上写着检测合格,我就不会太担心,毕竟现在很多食品都有各种检测标准。”这种心态在全球消费者中并不少见,也为日本海鲜的回归提供了土壤。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海鲜出口没有隐忧。中国、俄罗斯等国仍对日本海鲜保持着严格的进口限制,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共截获不合格日本海鲜15批次,均已作退运或销毁处理。 而且,随着核水排放的持续,太平洋海域的辐射监测数据仍在变化,一些环保组织担心,长期低剂量的辐射积累可能会对海鲜品质产生潜在影响。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指出,日本的检测范围并未覆盖所有放射性物质,部分深海鱼类的检测频率也过低,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日本海鲜出口的“回暖”,是检测机制、市场转向、供应链需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真的有什么“奇招”。这场核水排放引发的海鲜风波,也给全球食品安全体系敲响了警钟。 如何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平衡市场需求和环境风险,是所有国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保持理性和警惕,关注权威机构的检测信息,才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毕竟,食品安全无小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官方信源:日本水产厅2025年上半年海鲜出口统计; 中国海关2025年上半年进口食品检验情况-商务部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