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怀疑自己的厨艺了,也别再说“小时候的味道”是记忆滤镜。 我今天才算彻底搞明白,为啥现在的猪肉,炖不香,炒不烂,除了腥味就剩柴。 根子上,它就不是一种猪了。 我们现在在超市里买的,十有八九叫“三元猪”。 这是个“速成班”出来的优等生,美国爹,英国妈,丹麦是姥姥家,纯纯的“混血精英”。 优点是啥?长得快,150天就能出栏;瘦肉多,身上60%都是瘦的。 听着特好吧?完美符合我们这个“效率至上、谈脂色变”的时代。 可我们丢了什么? 丢了风味。 我老家那种慢悠悠长大的土猪,比如金华猪,得晃晃悠悠长上一年。它不追求瘦,追求的是好吃。 那个“好吃”的秘密,就藏在瘦肉里那些叫“肌间脂肪”的油花花里。 土猪的油花能到8%,三元猪只有2%不到。 你锅一热,油花滋啦一响,分解出几十种香气分子……那才是我们记忆里,一开锅能香飘半个村的“猪肉香”。 没了这层油花,猪肉就像被抽了灵魂的躯壳,可不就只剩柴和腥了么。 更扎心的是生活方式。 以前的猪,漫山遍野地跑,吃的是地瓜藤、野菜……纯天然自助餐。 现在的猪,一辈子待在1平米的“单间”里,吃的是玉米豆粕配好的“营养套餐”,为了长得快还得加点“助长剂”。 一个是在野外撒欢的“美食家”,一个是关在健身房里猛吃蛋白粉的“肌肉男”。 你说,它俩能一个味儿吗? 等它好不容易出栏,还要经历一场风味浩劫。 屠宰、排酸、好几天的冷链运输、超市里再冻几天……这一路下来,肉里的水分和鲜味物质早就流失了一大半。 买回家你还得焯个水去腥,得,最后那点味儿也给冲走了。 我们用效率换来了人人有肉吃,这是进步。 但吃饱了,总会想念那个“好吃”的年代。 好在,很多人都想明白了。 现在有些地方开始重新养那些“笨笨”的土猪,用最传统的方式,让它们慢慢长。 价格是贵,但架不住想吃口好肉的人多啊。 我们好像正在走一个圈,用效率解决了温饱,现在,又想用多一点的钱和耐心,把那个叫“风味”的东西,给赎回来。 希望有一天,我儿子也能闻到我小时候闻过的那种,能香飘一整条街的红烧肉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