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李时珍给一个四川商人看病,发现他活不过3个时辰了,于是赶忙开了几副药后,就

趣史小研究 2025-11-10 03:11:42

一天,李时珍给一个四川商人看病,发现他活不过3个时辰了,于是赶忙开了几副药后,就催促他回家料理后事。 一天,一个四川商人,风尘仆仆地来找李时珍看病。这商人估计也是慕名而来,觉得找到了全中国最好的大夫。李时珍望闻问切走了一遍,脸色越来越凝重。他凭经验判断,这位商人得的是不治之症,时日无多了。 他很坦诚地劝这个商人:“老哥,你这病,恐怕……你还是早点回四川吧。” 并且给他开了个药单,叮嘱他按单买药,路上服用,估计也就是个调理、减轻痛苦的意思。 这商人一听,天都塌了。连李时珍都宣判“死刑”了,那还能有假?他拿着药方,谢过了李时珍,就踏上了回家的路,心里想着怎么料理后事。 故事到这儿,本来该结束了。一个名医,一个病人,一次无奈的告别。 结果一年多后,李时珍在蕲州街上溜达,突然碰见一个熟面孔。他定睛一看,差点没把下巴惊掉——这不就是去年那个四川商人吗! 只见那商人红光满面,身子骨比一年前还硬朗。李时珍脑子里“嗡”的一声,第一反应是:见鬼了?还是我去年看错了? 他赶紧拉住商人,劈头就问:“老哥!你这……是哪位神医的仙丹妙药把你给救回来的?” 那商人也认出了李时珍,特别高兴,就把这一年多的经历原原本本地说了。 原来,他去年离开蕲州,一路往西走,病是越来越重。他照着李时珍的方子吃药,总算勉强撑着,没死在半道上。等他拖到了夷陵(就是现在的宜昌),真是命悬一线了。 当地有人看他可怜,就说:“你别硬撑了,我们这有个外号叫‘小华佗’的郎中,医术神了,你去试试。” 商人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就去找了“小华佗”。那小华佗仔细诊断完,问他:“你这一路怎么过来的?吃过什么药?” 商人颤颤巍巍地就把李时珍开的那张药单递了过去。 小华佗拿着药单,看了半天,先是连连点头,好像在赞同;接着又直摇头,还笑了笑。 最后,他拿起笔,在李时珍的药单上,加了两味药。 商人就按这个新方子抓药,吃了不到一个月,你猜怎么着?病全好了。 这事儿听完了,你猜李时珍是什么反应? 他听完商人的话,第一反应不是愤怒,也不是羞愧,而是“又惊奇又敬慕”。 他脑子里就一个念头在疯狂打转:那两味药到底是啥?为什么加了那两味药,就能起死回生? 他晚上回家,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把自己关在书房,对着那张“失败”的药单苦思冥想,可就是想不通那“点睛之笔”是什么。 最后,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决定。 他决定,去夷陵,拜这个“小华佗”为师。 李时珍那时候多大名气?他放下身段,以一个晚辈的姿态,去求教一个可能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医生。这种胸怀,就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他到了夷陵,打听到“小华佗”医术高明,但脾气也怪,“性情孤傲,难得接近”。 李时珍怎么办?他没拿自己的名片上去说:“你好,我是李时珍,咱们交流一下?” 他没有。他就像个最普通的学徒,每天跑到人家的医馆里。他也不说话,就站在旁边,看师傅怎么看病、怎么开方。 看完了,他就主动上去帮着磨墨、扫地,干一切杂活。 “小华佗”一开始没搭理他,心想这哪来的愣头青。但日子久了,他发现这小伙子是真诚心想学医,不是三心二意。他动了收徒的念头。 有一天,他问李时珍:“小伙子,哪儿人啊?叫啥名啊?” 李时珍这时候还怕暴露身份,他灵机一动,说了句半真半假的话:“后生家住下江黄州府,姓李名东璧,不慕功名,一心习医。” “小华佗”一听,挺好,就收他当了徒弟。 这一学,就是一年。 冬去春来,李时珍是真下功夫,师傅也倾囊相授。有一天,“小华佗”想考考他,就让他单独坐诊。 李时珍给病人开完方子,恭恭敬敬递给师傅看。小华佗一看,暗暗吃惊:这小子可以啊,辨症、用药,火候精准,完全不像只学了一年的新手。 他心里犯嘀咕了:这“李东璧”和“李时珍”都是下江人,都姓李,医术都这么高……莫非有啥关系? 他不动声色,从抽屉里拿出了一张发黄的药单,就是当年那个四川商人的。他问李时珍:“东璧啊,你是下江人,认不认识一个叫李时珍的郎中?” 李时珍一看那药单,心里全明白了。他“扑通”一声就跪下了:“师傅,我就是李时珍。” 接着,他把当年给商人看病,后来又如何寻访至此的经过,一五一十全说了。 “小华佗”听完,震惊了。他做梦也想不到,这个给自己扫了一年地、磨了一年墨的徒弟,居然是名满天下的大医家李时珍!他感动得不行,赶紧把李时珍扶起来。 他拿着那张药单,诚恳地说:“东璧呀,你下药虽有画龙之功,却无点睛之术。” 接着,他把那两味药的道理仔仔细细讲了一遍。李时珍这才恍然大悟,心服口服。从此,两人成了忘年交,小华佗也把毕生经验和秘方,都传给了李时珍。

0 阅读:57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