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台湾朋友远山发来的马场町秋祭的视频,真的是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有这么多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他们是那么的年轻,真让人心痛。 很多人可能没听过“马场町”这个名字,可在台湾的历史记忆里,这个位于台北的地方,藏着一段沉甸甸的过往——当年国民党当局曾在这里设下刑场,大批为反对独裁、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权利的进步人士,都在这里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这些先烈里,有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有教书育人的教师,也有靠双手谋生的普通工人,他们没握过重型武器,只凭着对民族未来的一腔信念,对着不公的统治发出声音,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远山在视频里特意提了一句,每年秋天来这里的人,不分地域,不分年龄,大家都只有一个念头:别让这些年轻的名字,被岁月的风吹得没了痕迹。 视频里有个画面特别让人揪心:一位头发花白的台湾老人,蹲在纪念碑前,手里攥着一块皱巴巴的手帕,一遍遍地擦着石碑上的名字。他的手在抖,擦到一个标注着“1928-1950”的名字时,突然停下来,对着石碑轻声说“阿明啊,我来看你了,今年带了你当年爱吃的麻薯”。 后来远山才知道,这位老人和石碑上的“阿明”是发小,当年阿明因为偷偷印发进步刊物被抓走,老人找了他几十年,直到十几年前在马场町的纪念碑上看到这个名字,才知道好友早已牺牲。 那年阿明才22岁,本该和老人一样,成家立业,看着孙辈长大,却永远停在了最年轻的年纪。 还有个细节特别戳人:一群穿着台湾高校校服的学生,手里捧着自己折的纸鹤,一个个放在纪念碑前的台阶上。有个女生对着石碑上的名字轻声念:“姐姐,你牺牲的时候才21岁,和我现在一样大。 我现在能安安稳稳在学校读书,是不是因为你们当年拼过命?”旁边的男生没说话,只是把手里的纸鹤摆得更整齐了,纸鹤翅膀上写着“谢谢你们,我们记得”。 这些年轻人或许没亲身经历过那段岁月,可当他们触摸到石碑上的名字,读到先烈们留下的只言片语,就懂了这份和平有多来之不易——不是天生就有的,是无数个和他们年纪相仿的年轻人,用生命换回来的。 远山说,他小时候常听奶奶讲起马场町的事。奶奶当年住的地方离马场町不远,有天晚上听到枪声,第二天就听说又有人被处决了。 奶奶说,那些被带走的人里,有个年轻姑娘会唱大陆的民歌,每次路过巷口都会给孩子们哼两句,说“等将来解放了,要带你们去看黄河”。可那之后,孩子们再也没听过那个姑娘的歌声。 很多年后,奶奶在秋祭上看到那个姑娘的名字,才知道她叫什么,多大年纪,为什么会被抓。奶奶每次去秋祭,都会带一束黄色的野菊,说“姑娘,你还没看到黄河呢,我替你多看看这太平日子”。 现在的马场町,早已不是当年阴森的刑场,改成了纪念公园,石碑周围种满了松柏,风一吹,树叶沙沙响,像在替先烈们看着这如今的和平。 可每年秋祭,来的人从来没少过——有从大陆赶来的先烈亲属,捧着族谱在石碑上找亲人的名字,找到时红着眼眶抚摸; 有台湾本地的中年人,带着孩子来,一遍遍讲先烈们的故事,怕孩子忘了根;还有像远山这样的年轻人,用相机拍下每一个瞬间,发在社交平台上,告诉更多人这段历史。 他们都清楚,纪念先烈从不是为了翻旧账,而是为了守住民族的共同记忆——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我们都是同一个民族,这些先烈是为了整个民族的解放而牺牲,他们的信念,该由我们一代代传下去。 没人愿意总提苦难,可忘记苦难,就是对先烈最大的辜负。那些年轻的先烈,没能看到民族解放的那一天,没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可他们用生命点亮的光,一直照着我们往前走。 每一次秋祭,都是一次提醒:我们今天能安心生活、能为民族的未来努力,都是因为站在了先烈的肩膀上。 我们得带着他们的信念,把这和平的日子过好,把民族的精神传下去,才对得起他们当年的牺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