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小诸葛”白崇禧向蒋介石献策:反正打不过解放军,不如集中全部兵力,南下干掉越南! 这不是一时的牢骚,而是白崇禧在权衡了形势之后,给蒋介石递交的一份“亡国翻盘计划”。这个计划既疯狂,又不无道理,但最终这一招奇策没有被采纳,而白崇禧与蒋介石的裂痕,也在这一年彻底撕开。 白崇禧出生于广西桂林一个穆斯林家庭,自幼聪颖过人,性格机敏,人称“白狐狸”。他在黄埔军校并无显赫出身,却凭借军事才能一路扶摇直上,成为蒋介石倚重的“桂系”大将。 “小诸葛”这个称号不是空穴来风,他指挥战役时,擅长调兵遣将,尤其精通后勤和战略部署,抗战时期白崇禧曾指挥多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在长沙、武汉一带屡建奇功,在国民党内部,他不是最听话的将军,却是最会动脑子的一个。 白崇禧这个人既有军人的果断,也有政客的老练,他和蒋介石的关系,表面上是上下级,实际上却是一场漫长的博弈,从北伐到抗战,再到内战,他们合作又斗争,互信又互防。 1949年初解放军已经攻下北平,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彻底丧失了北方的控制权。南京政府内忧外患,蒋介石在1月下野,李宗仁接任“代总统”,而这位“代总统”,正是白崇禧的老搭档、老乡。 此时的白崇禧,表面上是国防部长,但实际已是广西的土皇帝,他手握华中、两广的军事力量,一边看着李宗仁和蒋介石斗法,一边暗中盘算自己的出路。 他清楚,凭现在国民党的军力,根本挡不住解放军,再拼下去只是陪葬,但白崇禧不甘心就此败退。 他不愿随蒋介石远走台湾,也不愿被共产党“改造”。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子里愈发清晰:把所有能动的兵力集中,挥师南下,拿下越南。 白崇禧的设想并非空穴来风。他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局势:首先法国正处于第一阶段的越南战争中,控制力早已减弱,越南北部的胡志明政权尚不稳固,南部更是混乱不堪。若国民党军队南下,趁火打劫,占据越南南部,或可作为“中华民国”的新根据地。 其次美英等国虽然对国民党失望,但并非完全放弃,他们希望在东南亚维持一个反共势力。如果白崇禧能迅速打下越南南部,建立一个亲西方政权,也许能换来美军支援和国际承认。 最后越南地理位置优越,靠近南洋华人圈,白崇禧认为,只要站稳脚跟,就能利用华侨资源,重整旗鼓,伺机反攻大陆。 他甚至构思了军事路线:集中广西、广东、海南的兵力,分三路南下,先扫平越南南部的法属军队和越共游击队,占领西贡,然后建立“临时政府”,以便对外求援。 但这个计划,最终没有被执行,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蒋介石根本不信任白崇禧,蒋介石在下野之前,就对白崇禧和李宗仁防备甚深,他知道白崇禧虽有才干,却野心勃勃,让白去越南等于放虎归山,万一他在越南自立门户,岂不是再造一个“中华民国”? 此外蒋介石心中早已决定退守台湾,建立海岛根据地,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他不希望部队再被拖去南洋打无把握的仗。 更重要的是,美国此时已下定决心,不再全力支持国民党,蒋介石对外援已不抱希望,他更倾向于保存实力,而不是冒险出击。 所以白崇禧的“越南计划”,在蒋介石的冷处理中不了了之。而白本人也逐渐被边缘化。 1949年秋解放军南下,广州失守,白崇禧率部退到广西,他仍不死心,试图在广西建立最后的防线,并与李宗仁商量成立“华南联合政府”,他还试图拉拢西南军阀,搞一个“第三势力”。 蒋介石得知后大怒,立即命令杜聿明、陈诚等人绕过广西,直接调兵攻入海南,切断白崇禧的退路。 最终白崇禧被迫放弃广西,远走香港,再转赴台湾。此后,他被蒋介石完全排挤出权力核心,成了个“挂名顾问”,而他那份“南下越南”的计划,也成为历史中的一个未被尝试的奇招。 如果白崇禧真的率军南下,成功控制越南南部,一方面可能激怒法国,引发国际冲突,另一方面也可能重构东南亚的局势。 或许美英会对他予以支持,借此打击共产势力;也可能白崇禧在越南陷入泥潭,变成第二个“法军印支”。 更现实的可能是,他在越南站不稳脚跟,最终被胡志明和法军夹击,兵败如山倒。 但不管如何,这个疯狂的计划,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当年国民党内部,已经乱到“打不过共产党,不如打越南”的程度。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丨为什么桂军怎么撤逃,都摆脱不了被消灭的命运? 人民网丨白崇禧曾向蒋介石建言:自古裁兵不难裁将难


詞邛
白崇禧是穆斯林?他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