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男子住院取髓内钉,不料,2名医生取髓内钉期间,现场竟传来阵阵”施工声”,取完之后,医生已经汗流浃背了,这体力活不是一般人能做的,看到这一幕,我仿佛听到了“80、80、80”的声音!网友:打麻药是怕我跑了吗? 一年半前患者因外伤摔断了胫骨,当时医生给他打了髓内钉固定骨头,如今骨头长结实了,就来医院做取钉手术。 谁能想到这“取钉子”比当初“打钉子”还费劲,骨折愈合时,新生的骨痂早把髓内钉裹得严严实实,跟骨头长在了一块儿,就像生锈的螺丝嵌进了铁板,想拔出来得先“除锈”,再“借力”,还得防着“拧坏铁板”。 你看视频里那场景,俩医生分工明确,一个扶着工具稳住方向,一个弯腰发力,手里的器械一抽一送,传出“咚咚”的闷响,真跟工地师傅撬钢筋、拧大螺栓的动静没两样,额头上的汗珠子顺着下颌线往下淌,有的没等擦就砸在手术单上,洇出一小片湿痕。 先上手的医生拧了约莫十分钟,胳膊明显有些发沉,换另一位接手时,能清楚看见后一位医生攥着工具的手微微发颤,不是紧张,是得先稳住劲儿,才能精准接住力道,毕竟这工具一头连着患者的骨头,差半分都可能出问题。 等钉子终于“吱呀”一声被取出来时,俩医生后脖梗的衣服都湿透了贴在背上,像刚从蒸笼里出来似的,连口罩带子都浸着汗。 有网友调侃“打麻药是怕我跑了”,这话听着逗,其实还真有点道理,你想啊,这手术要是用局部麻醉,患者清醒着听着“哐哐”的动静,再瞥见医生卯足劲的样子,保不齐心里发慌,身子一动就可能影响手术精度。 全麻不只是让患者没痛感,更是给医生创造安稳的操作环境,毕竟这“体力活”看着糙,实则半点容不得马虎。 医生得先用小钻头一点点磨掉表面的骨痂,这步要控制好深度,不能伤着骨头,再用专用扳手卡住钉尾发力,力道轻了拧不动,重了轻则刮伤骨膜,重则把刚长好的骨头拧裂,比绣十字绣还考验手上的准头。 不光是取髓内钉,有位做过膝关节置换的朋友跟我聊起过类似的经历,当时医生也是拿着类似凿子的工具,在锯平的膝关节处凿窟窿,为的是把假体上的“橛子”嵌进去,那“咣咣”的声响,他后来听护士说,自己即便全麻着,手都忍不住攥紧了床单。 可见这类骨科手术,还真少不了“体力加持”,但这体力不是蛮干,是把力气精准“输送”到指尖,既要“拧得动”,又要“控得住”,是脑力与体力的双重较劲。 以前咱们总说“医生越老越吃香”,看了这台手术才明白,“吃香”的从来不只是岁月沉淀的经验,一位老外科医生,既要能凭借经验判断骨痂的厚度、钉子的嵌合程度,提前预判可能遇到的麻烦。 又得有体力扛住十来分钟甚至更久的持续发力,不能中途泄劲,更得保持全程专注力,哪怕汗流进眼睛,哪怕胳膊发酸,指尖的力道、手上的方向都不能偏半分。 就像这台取钉手术,俩医生换班时没多说一句话,却能精准接力,靠的就是“差一点都不行”的较真,还有长期搭档练出的默契。 说实话咱们平时只看到医生手术成功后摘下口罩的轻松,却少见他们在手术台上较劲的模样,那手术室里的“施工声”,不是粗糙,是精准发力的证明,那湿透的汗衫,不是狼狈,是对患者负责的较真。 以前总觉得外科医生靠的是“脑子”,现在才懂,他们还得有“搬砖的体力”“绣花的手艺”,更得有“扛得住压力”的韧劲。 就像这俩医生,十几分钟的“体力活”下来,汗流浃背却眼神不晃,这份不易真不是一句“辛苦”能概括的,也难怪网友看了都感慨:“这活儿换我拧十分钟就废了,医生是真厉害!” 说到底,这台看似“粗糙”的手术,其实藏着外科医生最真实的坚守,他们既要做“脑力担当”,精准判断病情,也要做“体力担当”,扛住手术中的消耗,更要做“细节担当”,守住每一分安全,这样的医生,值得咱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