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我国花高价聘请美国飞行员试飞运8C,谁曾想在关键时刻,他却怂了,之后,一名中国飞行员站了出来! 在顶尖试飞员的世界里,“极限”是一个写在手册上的冷静词汇,是一条用科学和生命划出的红线,但在运-8C运输机的那次关键试飞中,这个词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这次试飞的两个人,一位是来自美国的迪斯,另一位是中国的邹延龄,迪斯是个大块头,一米八几的身高,体重一百一十公斤,满头白发。 作为C-130的首席试飞员,他是业内的“活字典”,飞过上百种飞机,经验条拉满,他来中国的酬劳是日薪一千美金,这个数字在当时是个天文概念。 当他看到运-8C的中方首席试飞员邹延龄时,准备伸出去的手又收了回去,他大概是觉得,眼前这个身材瘦小的中国军官,根本不像能驾驭大型运输机的人。 果然,迪斯一开始就没给好脸色,拒绝中方人员带飞,只同意座舱实习,他亲自上阵,结果第一次滑行就差点把飞机开出跑道,机身扭得像条蛇。 这时,坐在旁边的邹延龄,只用一脚刹车就稳住了局面,这一次无声的技术交锋,让迪斯的傲慢有了第一丝裂缝。 迪斯确实是高手,在之后的小、大吨位试飞中,他的操作精准到无可挑剔,拉杆、蹬舵的数据跟要求几乎没有差别。 但当挑战升级到“全载重失速”这个公认的“鬼门关”时,迪斯坚决地退出了,他的原则很明确:可能会搭上性命的活,不干,他不想把一辈子的名声栽在中国,何况还有同行就死在这个科目上。 他的决定,让整个运-8C项目被判了“死缓”,关键时刻,邹延龄站了出来,军地联席会上,他主动请缨:“外国人不愿飞的,我们也要飞。”他的信念很简单,飞行员的职责就是为未来提供准确的数据,为了祖国。 1990年11月,邹延龄和他的机组驾驶着满载的运-8C,飞向六千米高空,跑道边,消防车和救护车待命,气氛凝重。 按照理论,当飞机减速到175公里/小时,机身出现抖动时,任务就算完成,邹延龄做到了,但他没停,凭着一种与飞机融为一体的微妙感应,他觉得这还不是真正的极限。 他要为后来者,用生命趟出一条最真实的安全底线。 “还在减速!”机组同事的声音透着紧张,170、165……当速度降到159公里时,机尾传来一声巨响,飞机失控了,像块石头一样,以每秒40米的速度往下掉。 只有12秒,邹延龄冷静地压杆、推油门……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硬是把飞机从死亡螺旋里拽了回来。 他成功了,还将飞机的失速数据,从公认的175公里/小时,压到了159公里/小时,为了验证这个数据,这个玩命的动作,他后来重复了整整三十次。 这16公里的差距,不仅证明了运-8C性能优越,更重塑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自信。 后来,迪斯再次来华,专程找到邹延龄,给了他一个用力的拥抱,他称呼这位昔日看不起的瘦小军人为“强者”,并真诚地表示,愿意为他加入国际试飞员协会做介绍人。 信源:特级飞行员邹延龄——CC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