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高市早苗怂了,急着做找补。 当地时间11月10日,在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

律便利小店 2025-11-11 11:20:35

胡锡进:高市早苗怂了,急着做找补。 当地时间11月10日,在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二次会议上,高市为其此前关于“存立危机事态”可能适用于“台湾有事”的言论进行澄清和“降温”,强调那只是一个“假设性回答”,并承诺未来将避免此类具体表述。 这事得从“存立危机事态”说起。日本安保法制修订后,这个概念就成了可以让自卫队出手的一个重要前提。意思是如果日本的“存立”受到威胁,即便不是本土直接被打,也可以启动防卫权。 高市早苗最早在众议院上讲“台湾有事”可能是这种情况之一,等于是在安全政策上给日本政府开了个口子。 而且这话不是一个人在家里随口一说,是在国会预算委员会上讲的,还是答辩环节。日本媒体一向对这种敏感议题有极高敏感度。 时事通讯社、共同社第一时间就报道了这段内容,引发舆论哗然。外界普遍担心,这是不是日本政府在对台海局势上“越线”了? 毕竟“台湾有事”这种表述,一旦被日本政府与安保法联系起来,等于暗示自卫队可能介入台海,那就不只是表态了,而是政策方向的实质性偏移。 正因如此,她后来赶紧改口,说那只是“针对最坏情况的假设”,还强调这不代表日本政府的立场转变。但她又不撤回之前的说法,只是说以后不再做这么具体的表述。 这种模棱两可的“找补”,其实挺符合日本政客一贯的风格:表面模糊,实则试水,看看外界反应,再决定说多说少。 从胡锡进的点评来看,这种“找补”行为,确实有点像是说错话之后赶紧擦边球式的回撤。但也得承认,高市说这话并非完全无迹可寻。 要知道,近期日本国内关于安保政策的讨论越来越频繁,特别是与美国的军事协调、日本自卫队的海外行动范围等议题,已经不再是禁忌话题。 更何况,美国最近在印太地区动作频频,日韩之间的军事合作也在升温。在这种背景下,高市的发言其实可以看作是日本执政层一部分人对于“区域安全联动”的某种试探。 但问题在于,日本宪法第九条写得清清楚楚,放弃战争、放弃武力解决国际争端。即便是安保法修订后,也只能在“存立危机事态”下有限度地动用自卫队。 一旦把“台湾有事”纳入这个框架,日本政府就需要承担极大的法律和政治成本。因此高市早苗这番“假设性发言”被质疑后,她急着澄清,也就不难理解。 说到底,日本对台海局势的态度其实一直在走钢丝。一方面它要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另一方面又不能太过明显地刺激中国。 尤其是在中日之间经贸关系依存度依旧很高的当下,日本政府并不愿意真的在军事上“选边站”。高市早苗这次“放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日本内部不同立场之间的博弈在外部的投射。 有意思的是,这次她的“找补”其实也暴露出日本政治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权责不清。一个经济安保担当大臣,在国会预算委员会上谈论军事安全事务,虽然不是越权,但也明显是踩线。 这也让人不禁联想到2015年日本安保法案通过时,国内外反对声音有多强烈。当年日本民众就在国会外连日抗议,担心这会把国家拖入战争泥潭。 如今时隔多年,这些担忧并没有完全消散,反而在新一波地缘政治紧张中再次浮现。这次事件还可以放在更大的国际背景下看。 最近,菲律宾和美国在南海合作动作频繁,韩国也在加强与美国的军事互动。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局势呈现出一种“局部紧张,整体谨慎”的状态。 在这种氛围下,日本政客的一句“假设性发言”也可能成为引发外交摩擦的导火索。高市早苗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会急着“做找补”。 不过,从她既不撤回言论又强调不再做具体表述来看,这种“说了但又说没说”的话术,其实更像是对外敲门砖,对内试水温。 说白了,就是想看看民意反应、媒体风向和国际舆论怎么说,再决定接下来怎么处理这个议题。她这一套操作,其实也反映出当前日本在区域安全政策上的一种尴尬状态。 想走远一点,但又不敢走得太快。胡锡进的点评说她“怂了”,其实挺贴切。毕竟在现实政治里,说话的分寸有时候比立场还重要。 高市早苗这次的“找补”,既是一次话术调整,也是一次政策收缩,更是一场小小的外交平衡动作。看得出来,日本内部在这个议题上的分歧还会持续。 而类似的“试探—反应—回撤”三步走,估计以后还会反复上演。

0 阅读:0
律便利小店

律便利小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