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了名,不止美国,全世界都知道了。 东方大国于2025年11月5日宣布,决定从11月10号开始,暂时停止对美国那部分24%的额外关税征收。 但原本10%的基本税率还会保留,这个调整涉及大豆、小麦和鸡肉这些美国主要出口农产品,都是我们平时吃饭生活常会用到的东西,表面上看像是中方做了让步,实际只是把之前多收的那部分税先缓一缓。 先看这次调整的核心品类,大豆、小麦、鸡肉,每一样都精准踩在中美贸易的“关键节点”上。 中国每年要进口近1亿吨大豆,这些大豆一半化作猪牛羊的饲料,一半榨成家家户户的食用油;小麦虽自给率较高,但美国硬红冬麦的筋度优势,却是高端面包房的刚需;至于鸡肉,美国白羽鸡养殖成本低廉,常年占据中国快餐连锁的供应链。 可这绝不意味着中国离了美国农产品就玩不转,2024年数据显示,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从2016年的40%跌至20%,巴西则以7465万吨的年出口量,稳稳占据七成份额。 选这几样商品动手,本质是挑了个“彼此都关切但又都能承受”的平衡点。 时机的拿捏更显章法,宣布调整时,美国中西部刚经历连续三个月干旱,堪萨斯州农场主约翰·戴维斯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直言,自家大豆亩产比去年减少三成,仓库库存仅够支撑到明年开春。 美国农业部10月报告更直接指出,全美大豆库存降至近十年最低,若再无法顺利出货,不少农户需依赖政府补贴才能过冬。 这时候中国松口,恰似给渴了半天的人递去一杯温水,解了燃眉之急却未予管饱。 巧合的是,此前中美高层对话刚结束,美方已主动将芬太尼相关关税从20%降至10%,这种有来有往的默契,远比单方面施压要体面得多。 那些喊着“中方让步”的声音,多半没分清“暂停”与“取消”的本质区别。 这次调整明确标注到2026年11月10日到期,恰好与今年7月实施的外贸安全法中“可逆关税机制”形成呼应。 这早已不是早年拍脑袋加税的粗放路数,相当于给关税调整装了个“可控开关”,开合之间皆有章法。 中粮集团采购经理李涛透露,他们近期确实与美国ADM公司签订新订单,但采购量仅比去年增加两成,且合同中明确附加条款:若明年关税恢复,美方需承担部分运输成本。 这种留足后手的采购操作,怎么看都不像是吃亏的买卖,把时间线拉长些看,这更像是对2018年以来贸易摩擦的一次“软着陆”。 2018年美方率先加征关税时,中国转头就将大豆订单批量转向巴西,导致美国大豆出口量半年内暴跌四成,不少农场主甚至变卖收割机维持周转。 如今中国重新敞开一道小口,并非淡忘当初的博弈,而是摸透了美国农业的“命门”,这些农产品出口直接关联中西部农业州的选票,美方根本不可能与中国长期硬耗。 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家早有论断:中国市场的采购动向,直接决定着美国农民的钱包厚度,全球供应链也随之产生连锁反应。 巴西大豆出口商此前借着中国订单大幅提价,听闻中国重启美国大豆采购后,立刻将报价下调5%,生怕丢失核心市场份额;欧盟那边则松了口气,此前为帮美国分担库存,被迫多采购18%的大豆,如今终于能缩减采购量,为本土农场腾出市场空间。 世贸组织方面更挑不出毛病,毕竟不久前刚裁定美国钢铝税违规,中国保留10%基本税率,恰好是合规的反制手段,有理有节。 说到底,这场关税调整恰似高手对弈,看似走了步缓棋,实则早已算透对方的路数。 既解了美国农业的燃眉之急,换来了美方关税让步,又未失守自身底线;既让国内企业获得更划算的原料供给,又为全球供应链预留了缓冲空间。 那些喊着“让步”的声音,大抵是没看懂棋盘上的门道,真正的博弈从不是谁嗓门更大,而是谁能在进退之间牢牢攥住主动权。 待到明年此时,若美方未能拿出足够诚意,这暂停的24%关税,随时都能重新加征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