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霹雳(对美国而言)! 中国不但不购买美债,反而发行美债,与美国财政部抢生意

律便利小店 2025-11-11 14:20:24

晴天霹雳(对美国而言)! 中国不但不购买美债,反而发行美债,与美国财政部抢生意,关键是中国发行的美债竟然比美国发行的美债更受欢迎,认购倍数远超同期美国国债,世界正在出现两个“美元中心”。这对美国政府真是当头一棒! 最近这波中国在香港发行的美元主权债券,不仅吸引了全球资本蜂拥而至,甚至还上演了30倍超额认购的盛况。 这不是段子,这是实打实的金融市场操作,而且认购的还不是什么小机构,而是包括中东、欧洲、亚洲和美国的主权基金、央行类买家,真是让人有点咂舌。 本来美国财政部一直靠发债维持财政,结果现在中国“入局”,不仅没给美国送钱,反而开始在全球市场拉投资,关键是这债还真抢手,这对美国来说,确实有点像晴天霹雳。 这次中国在香港发了40亿美元主权债,从利率上看并不比美国国债便宜多少,甚至有些期限的债息还更低,按理说这应该不太吸引投资人。 但市场的反应却完全出乎意料,订购金额直接冲上了1000多亿美元。这种级别的超额认购已经不是“热销”可以形容的了,而是说明全球资本在用脚投票,看好中国主权信用。 这种信心不是喊出来的,是通过几十年稳健增长和政策连贯性积累下来的。美国那边财政赤字年年破纪录,国会还三天两头为债务上限吵架,不确定性越来越高。 再看中国,不仅经济韧性强,而且在全球金融动荡中反而成了避风港。美国财政部这几年过得确实不轻松,债务规模突破历史新高,而且还持续扩张。 原本指望中国、日本这些债主继续买单,现在倒好,中国不但不增持,反而在做“债务出口”的生意了。这就像原来你靠朋友借钱养家,结果朋友不再借了。 还自己开了个银行,吸走你原本指望的客户,这种感觉别提多扎心了。虽然美国国债依然是全球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之一。 但这次中国美元债的火爆程度确实说明了一件事:全世界并不是非美国不可,开始愿意分散风险了。而且这并不是中国第一次在香港发行美元债,但这次市场反应尤其强烈。 正好赶上全球对美元资产安全性的重新评估。中东产油国现在钱多得很,但他们越来越倾向于把钱投到非美国的资产上,尤其是在地缘政治变数加剧的背景下。 而中国发行的美元债,既有主权信用背书,又是在香港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操作,透明度和法制保障都不差,风险相对还是比较可控的。 投资人要的就是稳定、确定、少折腾,这点上中国现在的吸引力不低。更有意思的是,这其实从某种角度上看,正在催生出一个新的“美元中心”。 过去美元的流通基本都围绕美国体系转,现在中国在香港发债、吸引国际美元资金,等于是在建立一个平行的美元流通机制。 这不意味着挑战美元霸权,而是在用美元做中国自己的事,把美元的使用权和定价权部分“本地化”了。这种操作很聪明,也很务实。 一方面继续利用美元的流通优势,另一方面却不再依赖美国的财政机制。这种“双中心”格局要是发展起来,美国以后再发债可能真得考虑一下“竞争对手”的定价影响了。 当然,这也不是一步到位的事。中国目前的美元债发行规模还远不及美国的体量,想形成实质竞争还需要时间和持续性。 但方向已经很明确了,特别是在当前美元信用被反复透支的背景下,资本开始寻找替代品也就顺理成章。中国不靠嘴说。 而是用实际操作告诉市场:你们的钱来我这儿一样安全、一样有回报、一样能流动,这种信号释放得足够清晰。 而且别忘了,还有一个大背景,那就是“去美元化”的全球趋势正在加速。从俄乌冲突之后开始,很多国家开始意识到过度依赖美元意味着金融主权不稳。 中国这次美元债火爆认购,很大程度也是这些国家和机构在重新配置资产结构的体现。大家不再愿意把鸡蛋全放在美国这个篮子里,而是想找一个同样稳定、但风险更可控的选项。 中国的经济基本面、政策稳定性和国际影响力,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总的来看,这次中国发美元债之所以让人震撼,不是因为金额有多大,而是它背后的意义。 这不仅仅是“发了个债”,而是一次对全球金融格局的实质性试探。美国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但中国既然敢迈出这步,就说明底气已经不是当年的“韬光养晦”了。 而是要在全球金融规则里占据一席之地。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多极化,不管是金融还是政治,单极时代正在过去,中国的每一步,都在为这个多极世界添砖加瓦。

0 阅读:0
律便利小店

律便利小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