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此前下架中长期限大额存单后,多家银行开始将调整范围扩大至3年期、5年期定存。
近日,有村镇银行公告,在11月取消所有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引起市场热议。记者注意到,虽未直接公告,但当前已有9家民营银行和部分村镇银行下架了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
除此之外,虽部分银行仍有5年期存款产品在售,但存款利率低于3年期、1年期,“存5年不如存3年”“存1年更划算”的利率倒挂现象开始变得常见。
相关分析人士指出,在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承压的背景下,银行盈利模式正在重构。部分银行下架高成本存款产品,下调长期限产品存款利率,是商业银行主动管理被动负债,更加积极地规避高成本存款的具体体现。

利率倒挂频现
部分银行已下架5年期定存
日前,内蒙古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1月5日起,“取消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
此次停售5年期定期存款,与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存款利率的下调同步进行。该村镇银行在公告中表示,自11月5日起,将一年期定存由1.50%调整为1.45%,二年期定存1.60%调整为1.55%,三年期定存1.95%调整为1.85%。同时,此前在售的利率1.90%的五年期定存“调整后利率”直接显示为空缺。
无独有偶,内蒙古昆都仑蒙银村镇银行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记者注意到,该银行最新的存款利率公告表中,5年期定存产品利率一栏也显示为空缺。
民营银行的调整更为集中。不仅5年期定存产品“断供”,部分银行连3年期定期存款也已下架。
11月10日,《华夏时报》记者通过查阅APP、咨询工作人员等方式调查了19家民营银行的存款产品在售的情况,发现已有9家民营银行APP上无法找到五年期存款产品。另有两家民营银行下架了3年期定期存款,1家民营银行2年期定期存款也显示为“售罄”。蓝海银行虽然存款产品期限齐全,但其所有期限的存款产品在11月10日均显示为“售罄”状态。
具体来看,微信银行、手机银行APP显示,网商银行、中信百信银行、安徽新安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客商银行、苏商银行、福建华通银行存款产品栏目中,已无5年期定存产品。
在中关村银行、亿联银行的存款产品页面,不仅不见5年期定期存款的身影,连3年期定期存款产品都没有在售。亿联银行的2年期存款产品“合亿存”也显示为售罄状态(年化收益率2.20%)。
部分银行虽尚未下架相关产品,但记者注意到,随着存款利率的多次调整,银行业3年期存款利率高于5年期,甚至1年期存款利率高于5年期的“倒挂”情况愈发普遍,中长期限存款产品收益率优势逐渐消失。
11月1日,大连旅顺口蒙银村镇银行发布存款利率调整表,将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整存整取利率分别调整至1.80%、1.60%;10月31日,新疆新源农商银行公告,将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整存整取利率调整为1.35%、1.3%。今年5月,新疆库尔勒富民村镇银行1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2%、1.95%;而在上海华瑞银行下架5年期定期存款前,该行在5月份3年期、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2.5%、2.4%,也是明显的“倒挂”。

银行主动管理负债成本
5年期大额存单已提前退场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下架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的情况主要出现在中小银行,截至目前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等全国性银行的5年期定存产品依然在售。
而在此前的“揽储利器”大额存单方面,大多数银行产品货架中已难寻5年期大额存单产品的踪影,部分股份行和城商行甚至将3年期产品也从销售列表中移除,银行在售的最长期限大额存单仅为1年期。
在国有大行方面,当前6家银行的手机银行APP中,均已无5年期大额存单在售;在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也无5年期大额存单在售;与此同时,多家头部城商行、民营银行APP也已不见5年期大额存单的身影。
此外,从利率情况来看,当前银行在售的大额存单已集体跌进“1时代”。国有大行在售的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最高均为1.55%,2年期产品利率则为1.2%。
“当前部分银行调整大额存单、定期存款等产品发行计划(包括压缩发行规模、下架部分产品等),以及下架智能通知存款产品,主要是为了降低存款利率,压降负债成本。”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在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央行已经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节机制,商业银行可相对灵活调整存款利率。不同银行对业务发展定位、资产负债结构、市场营销策略等方面不同,存款利率调整的节奏和力度可能存在差异。
从上市银行三季报来看,银行业净息差仍然承压。Wind数据显示,在披露了三季度净息差数据的26家上市银行中,共有12家银行的净息差实现环比持平或上升,虽然企稳面显著扩大,但仍有14家银行净息差处于下行通道。
董希淼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在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情况下,银行净息差可能还会下降但降幅可能趋缓。在这种情况下,下调存款利率、压降负债成本成为商业银行的共同选择。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越来越多的银行出现存款利率的倒挂,表明商业银行存款经营正在从规模情结走向精准控制,更加注重对被动负债的主动管理,更加积极地规避高成本存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