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树甲出生于1878年的湖南耒阳一个普通农家,那里山多地少,生活艰辛。他从小帮父母干农活,勉强读了几年私塾,识字不多,却养成一股倔强劲儿。1919年,他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后投身军旅。那时军阀混战,罗树甲从底层士兵干起,凭着实战经验和忠诚,逐步升迁。北伐战争爆发前,他已积累不少军中资历。1926年北伐军兴,他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师,任少校营长。在长沙、岳阳一带作战,部队歼灭吴佩孚军多名将领,罗树甲带队冲锋在前,立下战功。这段经历让他从地方武装转型正规军,奠定后期发展的基础。他的升迁并非靠关系,而是战场实打实的表现,在那个乱世,军人价值多体现在刀枪上。 北伐胜利后,罗树甲继续在军中深耕,1929年回湖南任衡阳警备司令兼第十九师五十五旅旅长。那几年,他负责地方治安和部队训练,衡阳作为交通要冲,社会动荡频仍。他整顿军纪,打击土匪,赢得当地百姓认可。1930年代初,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罗树甲保持中立,专注军事事务。这让他避免卷入政治漩涡,转而积累指挥经验。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已升任国民革命军第199师师长,获中将军衔。第199师从湖南保安团改编而成,罗树甲上任后大力整训,提升战斗力。那时日本侵华野心昭然,国人同仇敌忾,罗树甲视抗战为天职,视日军为不共戴天之敌。他的部队虽非精锐,却在后续战役中屡建奇功,体现出基层将领的韧性。 淞沪会战是罗树甲抗战生涯的起点。1937年8月,日军登陆上海,国军第199师奉命赶赴蕴藻浜一线阻击。罗树甲指挥部队死守阵地三天三夜,面对日军飞机大炮轰炸,士兵伤亡惨重,他本人也负伤,却坚持不退。这场战役虽以撤退告终,但拖延日军推进,粉碎其速战速决幻想。罗树甲的坚守让部队士气高涨,也让他在军中声望上升。战后,第199师转移武汉,参与武汉会战。1938年夏,长江沿岸激战正酣,罗树甲率部构筑江防工事,多次击退日军渡江企图。战役中,他协调炮兵和步兵协同,歼敌数百,自身部队减员过半。这次会战国军付出巨大代价,但成功守住武汉半年,赢得战略缓冲。罗树甲的战术调整,如灵活使用地形掩护,显示出他从北伐中吸取的实战智慧。 长沙会战进一步考验罗树甲的指挥能力。1939年至1942年,四次战役中,第199师多次投入外围阻击。罗树甲熟悉湖南地形,利用山岭设伏,多次重创日军补给线。第三次长沙会战,部队在城郊设下口袋阵,日军中计后遭围歼,罗树甲亲临前线督战,部队缴获大批武器。这系列战役让长沙成为抗战不倒城,也让罗树甲积累丰富经验。他注重士兵训练,强调纪律和后勤,部队虽装备落后,却以顽强著称。1940年枣宜会战,第199师溯江入川拱卫重庆,罗树甲兼顾防空和野战,成功阻击日军西进。那些年,他从师长逐步升至集团军副司令,军阶中将,统领范围扩大,但始终保持一线作风,不搞形式主义。 进入1944年,豫湘桂战役日军大举南下,国军多线失利。罗树甲因旧伤在家乡耒阳休养,那时耒阳已是前线,7月日军攻陷该地,他无法转移,被俘于淝永乡谢家村。日军初不知其身份,仅视作普通伤兵。经叛徒指认,方知他是抗日名将,便转而严加看管。日军为瓦解国军抵抗,多次审讯罗树甲,索要部队部署和情报。他拒绝合作,日军遂施以酷刑,先断其双足大趾,继而用刺刀刺穿手掌,伤口不许医治,任其感染化脓。罗树甲年近古稀,身体本就虚弱,却在牢中绝食抗争,历时两月。日军许以高官厚禄,他一概回绝,直至体力不支,1944年9月绝食而亡,年66岁。他的死讯传出,军中官兵悲愤交加,视之为民族脊梁。 #MCN双量进阶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