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来消息 11月11日,日本媒体爆出大新闻:日本政府计划从2026财年起上调外国游客签证费,这可是1978年有记录以来的头一遭!现在单次签证才139元、多次277元,最新消息说涨幅直接飙到9倍,单次要涨到1300元左右,妥妥对标欧美国家的收费标准,新增收入还要用来应对“过度旅游”。 日本这几年旅游业发展得火热,尤其在疫情管控放开之后,游客量激增。据日本观光厅最新统计,2023年单一年份,访日游客数量便趋近疫情前的峰值。京都、奈良以及富士山脚下的河口湖等热门景点,几乎日日游人如织、摩肩接踵。 京都人甚至给游客起了个新词——“观光公害”。一边是旅游带来的经济红利,一边是普通市民生活被严重打扰,这种矛盾积累多年,终于逼得政府动手调控。 签证费的调整,就是日本政府试图“精准筛选”的第一步。说白了,就是希望通过提高门槛,把那些“纯打卡”“低消费”“一天跑五个景点”的游客挡在门外,把签证制度从“欢迎光临”变成“有计划的请进”。 这背后,日本政府的算盘打得其实很清楚——与其让所有游客都来,不如吸引那些更愿意深度旅游、长期停留、消费能力高的群体。 这点从日本法务省与观光厅的联合声明中就能看出,涨价带来的新增财政,将主要用于解决“过度旅游”的问题,比如加强景点管理、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等。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价格调整,但实质上,是日本旅游政策的转型信号。过去十年,日本大力推行“观光立国”,几乎是以最低门槛吸引全球游客来日消费,从签证放宽到税免购物优惠,甚至还有地方政府补贴交通、住宿,目的就是把游客“拉进来”。 而现在,情况变了。游客多了,问题也来了。景点过载、垃圾处理压力大、公共设施拥挤,乃至于部分城市居民的抗议声越来越大。这不是谁的错,而是一个旅游大国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阶段。 有意思的是,这次签证费的调整,并非只是经济层面的考量。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地方城市空心化,加速了政府对“高质量游客”的期待。 旅游不只是短期消费,更是一种潜在的长期连接。那些愿意花时间、花钱、深入体验日本文化的游客,更可能成为未来的回头客,甚至移民、投资、长期居住者。 而那些“快进快出”的短暂停留者,对日本社会的正向贡献相对有限。涨签证费,就像在机场设了一道隐性的“筛选线”,虽然不能完全改变游客结构,但至少能让“计划性旅游”变得更主流。 当然,这样的改变也带来新的挑战。比如,对以量取胜的旅游业者来说,游客减少可能直接影响营收。 一些地方城市本就人烟稀少,靠旅游带动经济复苏,现在门槛一高,怕是连最后的救命稻草都要断了。 不过从宏观角度看,这样的政策调整并不突然。早在2023年,日本观光厅就开始推动“可持续旅游”的概念,强调旅游对地方社区的长远影响,而不是单纯追求游客数量的增长。 与其让游客“打卡即走”,不如让他们“留下回忆”。而从全球趋势来看,日本这波操作其实不算激进。 欧洲多个国家的签证费用早已超过1000元人民币,有些还附带多项服务费用。相比之下,日本只是从“平价路线”回归到“国际平均线”,甚至可以说是晚了一步。 中国游客一直是日本最重要的客源之一。签证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牵动着成千上万人的出行计划。 这一次涨价,日本政府也显然意识到了风险,因此计划在2026财年才正式实施,给市场和游客留下足够的准备时间,同时也将通过外交渠道与各国沟通,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可以预见,未来日本或针对高频次、长期停留的游客群体,如商务人士、留学生、探亲者等,推出更多定向签证政策,以平衡整体效果,吸引这部分人群前往。 在这一系列布局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正试图从“旅游大国”转型为“旅游强国”。而这转型的第一步,就是把旅游当作一种长期战略资源来管理,而不是临时创收的救急手段。 涨价只是表象,背后是管理逻辑的升级,是对未来旅游市场更高质量、更深层次参与的期待。 总之,日本政府这次出手虽然“冷酷”,但也算精准。不仅体现出对旅游生态的综合考量,也让人看到了一个国家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的理性应对方式。 素材来源:日本将上调外国游客签证费,为40多年来首次 2025-11-11 10:14·新黄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