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69年,一对上海知青夫妇,于吉林延边插队时,在当地孤寡老人李阿妈家里,一起生活了10年。10年后,当知青返城,夫妻二人跟公社反映:“如果我们能回上海,一定要带着李阿妈走。” 1969年,刚到吉林延边的上海知青们的生活很艰难,经常吃不饱饭,这时,独居的李阿妈主动帮助他们,不仅帮这群城里来的年轻人解决了做饭的问题,还耐心教他们种菜、养猪,帮他们慢慢适应了陌生的生活,在当地扎下了根。 李阿妈的帮助不是单方面的,林小兰和姚祚塘也用行动回应着她的善意,后来两人结婚,在知青点居住不方便,李阿妈就毫不犹豫地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一起住。 姚祚塘用自己的积蓄,把李阿妈的房门、窗户修缮好,还把土墙粉刷得雪白,这种互相帮助的关系慢慢变成了彼此的依靠,让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有了坚实的基础。 日常的互相照料积累了深厚的感情,而几次生死关头的互相扶持,让他们的关系更加牢固,林小兰怀孕后,因为当时条件差,无力抚养,就想放弃这个孩子。 李阿妈告诉她,自己当年因为流产没能生育,一辈子都很遗憾,这番话让林小兰改变了想法,珍惜起这个新生命。 后来林小兰难产,那天晚上,李阿妈摸黑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了十几公里,请来接生婆,才让林小兰和孩子平安度过危险。 为了让产后虚弱的林小兰补身体,李阿妈杀掉了家里仅有的两只下蛋母鸡;孩子出生后奶水不足,李阿妈还卖掉了自己的陪嫁首饰,换了一斤红糖给孩子补充营养。 再后来,姚祚塘得了黄疸性肝炎,病情严重,也是李阿妈凭着一个土方子,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经过这几次事,他们之间早就不只是恩人与受助者的关系,而是能互相托付生命的一家人,李阿妈也成了这个家的守护者。 一转眼10年过去,知青返城的机会来了,林小兰和姚祚塘没有丝毫犹豫,向组织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带上李阿妈,李阿妈担心自己会拖累他们,不愿意跟去上海。 这时,他们年幼的儿子延民说:“阿奶不走,我也不走。”这句话终于让李阿妈放下了顾虑,为了照顾李阿妈,夫妻俩还主动拒绝了生产队给李阿妈安排的“五保户”待遇,决定自己承担起照顾她的全部责任。 回到上海后的十二年里,他们一直兑现着自己的承诺,悉心照顾李阿妈的晚年,返乡途中,他们特意带从来没出过远门的李阿妈去北京游览。 之后的日子里,为了不让李阿妈孤单,他们给她买了收音机、彩电;冬天会提前把热水袋暖好,还亲手给她缝制绸缎棉衣,林小兰和姚祚塘的父母也完全接纳了李阿妈,和她和睦相处。 1991年,李阿妈病重,林小兰的父亲还帮忙背着她上下楼去看病,这一年,89岁的李阿妈安详离世,两年后,林小兰夫妇带着她的骨灰回到延边,让她魂归故里,完成了最后的陪伴。 信源:齐鲁壹点 建团百年·100个团史故事


邹sir
善良的李阿妈,知恩图报的夫妻俩![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