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发外币主权债,全球资本为何疯狂抢购? 40亿美元债券吸引1182亿美元认购,中国主权信用正获得国际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认可。 “这不是普通的债券发行,而是一场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投票。”一位华尔街基金经理如此评价。2025年11月,中国财政部开启全球融资之旅:5日在香港发行40亿美元主权债券,随后将于11月17日当周在卢森堡发行不超过40亿欧元主权债券。 这波操作背后,是中国在国际金融棋盘上的精准布局。当1182亿美元的认购资金涌向40亿美元债券,创造30倍认购纪录时,国际资本市场正在用真金白银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香港发债:国际资本的疯狂抢购 11月5日,财政部在香港发行的40亿美元主权债券分为3年期和5年期两个品种,发行利率分别为3.646% 和3.787%。 市场反应令人惊叹:总认购金额高达1182亿美元,认购倍数达到30倍。其中5年期债券认购倍数更是高达33倍。 投资者结构多元且高端:主权类投资者占42%,银行和保险机构占24%,基金与资管公司占32%。地域分布上,亚洲、欧洲、中东、美国投资者分别占比53%、25%、16%、6%。 这笔债券将全部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为香港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卢森堡布局:欧洲市场的战略落子 就在香港发债成功后两天,财政部宣布新计划:将于11月17日当周在卢森堡发行不超过40亿欧元主权债券。 卢森堡是欧洲债券发行中心,流动性强劲,在此发债能有效吸引欧洲大型投资者。 这是中国推进融资渠道多元化的关键一步,通过分散融资地点与币种,有效规避单一市场风险,深化中欧金融连接。 主权信用的市场认可 此次美元主权债券的利率水平包含着重大的市场信号。 3年期利率3.646%,5年期利率3.787%,与同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基本持平。 这意味着,国际市场认为中国的主权信用与美国相当——尽管国际评级机构对两国的信用评级存在差异。 这种市场定价与信用评级的背离,凸显了国际投资者用自己的资金投票,表达了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真实看法。 财政部副部长宋其超在发行仪式上表示:“本次美元主权债券在香港顺利发行,传递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对提升国际投资者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支持香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以及多家金融机构代表参加了发行仪式,彰显各方对此次发债的高度重视。 常态化在香港发行主权债券,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中国资产配置渠道,也进一步完善了境外主权债券收益率曲线。 融资多元化: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 中国在国际融资市场上正采取“两条腿走路”策略:一方面在香港发行美元债券,另一方面在卢森堡发行欧元债券。 这种多元化融资策略具有多重深意:既分散汇率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又让中国在不同渠道都能获得融资便利。 更重要的是,通过发行欧元债券,中国希望给市场提供一个非美元的高质量资产选择,与欧洲一起培育欧元债券市场深度,鼓励更多投资者配置欧元资产。 此次主权债券发行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中资企业海外融资提供定价基准。 摩根大通环球企业银行大中华区主管黄健指出:“中国主权美元债的常态化发行,还为企业跨境融资提供了关键的定价基准——主权债券的收益率曲线将成为中资企业海外发债的核心参考,有助于降低其融资成本与不确定性。” 以往中资企业赴海外发债,大多需要参考美国相关利率,且融资成本较高。现在有了中国主权债券作为定价基准,企业融资成本有望显著降低。 金管局总裁余伟文评价道,这次发行“彰显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信心,并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当国际资本用真金白银为中国主权信用投票时,他们选择的不仅是一项金融资产,更是一个持续开放、稳健增长的经济体。 从香港的美元债到卢森堡的欧元债,中国正在下一盘全球金融大棋。这条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丝绸之路,正悄然重塑着全球资本流动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