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为什么日本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却感觉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呢?其实这个感觉是正常的,欧洲小国匈牙利诺奖获得人数16人,人口956万,奥地利诺奖获得人数22人,人口917万人,两国人口加起来不到日本的1/6,诺奖人数比日本多,有人可能会说都是欧洲如日中天的时候获得的,然而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还授予了匈牙利-奥地利双国籍的费伦茨·克劳斯 ,是否能证明奥地利匈牙利的科研实力强于日本?我再举个例子,南非共有十个诺奖获得者,其中和平奖和文学奖居多,但也有两位生理学和医学奖,比中国还多,这能证明南非的科研实力强于中国? 现在东大在诺贝尔科学奖上面临的问题,其实对面西大早在100年前走过一遍了。1901-1930 年间全球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为93 人。其中德国是28人,英国是15人,法国是13人。德国的获奖数正好是英国和法国的获奖数之和。这一时期美国只有4人获奖,一战结束以前美国更是只有2人获奖。 一战前的美国人肯定也有疑问:为什么美国发明了电灯、电梯、空调、飞机、电话在诺奖上远不如英法德?这是肯定就会有美国神神跳出来说:“美国搞得都是应用科技,只会1~100,0~1是不会的,没有创造力,主要是复制别人的技术,你看人家法兰西德意志的创造力,这国怎,我深思,定体问”。一战前的1910年美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工业产值约占全球的30%,此时德国占16%、英国占14%、和法国占6%。然后再看2024年的中国工业产值,很喜欢一句话: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说到诺贝尔奖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天天团建拿了30个诺奖吃古米的国家了,拿到5个诺奖的时候经济体量是美国2/3,中国的7倍,拿到30个诺奖的时候经济体量是美国的1/7,中国的1/5,由此可见,奖拿多了不一定是好事。至于我们的科研实力究竟咋样可以看获得了400多个诺奖的国家他们的智库是怎么评价的,其中有一段作者是这样写的: “类似的动态变化也在当今中美海军竞争中上演,只是角色互换了。 就像二战时期的日本一样,美国似乎秉持着一种假设,即先进的武器和训练能够弥补其造船速度较慢的劣势,并使其数量处于劣势的舰队在中国沿海战争中迅速取胜。 相比之下,中国海军类似于珍珠港事件前夕的美国舰队:在质量上不如其潜在对手,但拥有强大得多的造船能力,这使得在战争期间它能够迅速从初期损失中恢复过来,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生产力甚至能够压倒技术更高的对手,而且这个对手的产量根本无法跟上。”——文章来源:Foreign Affairs《外交事务》! 和某些人的观点恰恰相反,日本科研实力最强的时候恰恰是上世纪的70年代到90年代,然而直到1989年的广场协议,日本获得的生理化学医学物理诺奖总数只有5个,日本大部分的诺奖恰恰是失去的三十年之后获得的,八十年代日本如日中天的时候制造业在全球攻城掠地,搞到美国人整U型锁这种很活儿了。 关于0~1还是1~100重要,杨振宁和李政道早有过论战,李政道主张建设高能加速器,重视基础科学研究;而杨振宁反对建设高能加速器,力主发展应用科学。从中国这些年发展的结果来看,杨振宁的观点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因为0~1的成果要变为现实影响世界短则几十年,长则上百年,而这个变现过程就是1~100无数应用科研人的辛苦付出,给出通惠河设计方案的郭守敬固然伟大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千千万万的修河工人。 可见,用诺奖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本就是十分愚蠢的,如同盲人摸象,即以30个诺奖来衡量近代以来的日本科技也是不客观的,和美国诺奖数量比起来日本的自然科学奖不是拿多了而是拿少了,我个人的观点苏联和日本按照美国的得奖标准也是50+的水平,至于我们,就算是负面buff叠满了,也是一个苏联(意识形态)+日本(人种)+重应用的国家。最后我讲个笑话,诺奖的自然科学奖没有意识形态和种族色彩,日本20世纪众多诺奖级成果被西方评审委员会刻意忽略,比如“不能让黄种人太早拿奖”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