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老兵麦克琼斯说:“在朝鲜战场上当中国志愿军士兵拨出刺刀,冲出来肉搏战的时候,

史鉴奇谈 2025-11-14 11:11:15

美国老兵麦克琼斯说:“在朝鲜战场上当中国志愿军士兵拨出刺刀,冲出来肉搏战的时候,他们不是想打赢你而是要和你同归于尽”。   麦克琼斯在二战期间与日军的白刃战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日军的拼刺技术,即所谓的“铳剑术”,非常系统化。他们注重精准的突刺技巧和小队战术配合,士兵们在武士道精神驱使下表现出凶狠,但麦克琼斯能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恐惧和惶恐。   然而在朝鲜战场,他遇到的志愿军战士展现出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气势。这些战士往往装备简陋,许多人甚至没有完整的军装和足够的食物,在冰天雪地里只能以冻土豆充饥。但当冲锋号响起,他们挺着刺刀冲锋时,眼中透出的是一种无畏生死的坚定信念。   让美军士兵最感震撼的是志愿军在白刃战中那种“以命相搏”的战斗方式。麦克琼斯在日记中描述,志愿军战士在接近敌人时,常常不采用复杂的防御或闪避动作。   当他们突进到刺刀范围内,面对美军的突刺,有时竟然不格挡不躲闪,而是迎着刀锋直冲上来,同时将手中的刺刀刺向对方的要害。这种完全超出常规战斗逻辑的行为,最初让经历过二战的美军老兵们也措手不及。   他们习惯了在火力优势下作战,即使被迫进行肉搏,也预期对方会遵循一定的战斗程式。然而志愿军这种“你刺向我,我也同时刺向你”的搏命式打法,从根本上颠覆了美军对近战的理解。   这种战斗风格的形成,与我军的历史和传统密切相关。自从人民军队创建以来,由于长期面临武器装备落后、弹药匮乏的困境,白刃战技能的训练一直是部队的重点科目。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同样擅长拼刺的日军,中国军队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磨练刺刀见红的勇气和能力。   部队中流传着“敢于刺刀见红的部队,方为真正过硬的部队”的信念。这种理念使得志愿军战士将白刃战视为意志品质的终极较量,而非单纯的技巧比拼。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白刃战战术也极为聪明灵活。他们深知在火力上无法与美军正面抗衡,因此发展出了一套有效的坑道战术和近战战法。   先是利用土工作业挖掘坑道躲避美军的猛烈炮火,待炮火延伸后,突然从坑道中冲出,迅速贴近敌人,迫使美军在来不及发挥自动火力优势的情况下进行肉搏。   一旦进入混战状态,美军的海空炮火优势就难以施展,因为双方人员已经绞杀在一起。这时,志愿军战士往往两三人一组,分工配合,有人负责格挡招架,有人专注突刺进攻,这种小组战术即使在混乱的白刃战中也能够有效协作。   麦克琼斯曾提到,与日军程式化的拼刺技术相比,志愿军的白刃战风格更加直接和决绝。日军拼刺刀时讲究姿势和技巧,而志愿军的一切动作都以最快速度消灭敌人为目标。   这种不惜与敌同归于尽的战斗精神,深深震撼了包括麦克琼斯在内的美国军人。他在日记中写道,经过几次这样的白刃战后,许多美国士兵对志愿军产生了心理阴影,甚至一听到志愿军的冲锋号声就感到恐惧,想要撤退。   对于志愿军战士而言,他们踏上朝鲜战场时,内心怀揣的是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当冲锋号吹响,他们挺起刺刀冲向敌人时,个人生死已被置于度外,唯一的念头就是完成任务、消灭敌人。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在极度恶劣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战斗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士兵远渡重洋来到朝鲜半岛,更多的是出于国家战略考量,而非个人信念的驱动。当面对志愿军战士那种誓死如归的战斗精神时,心理上的震撼和动摇在所难免。   朝鲜战争结束后,麦克琼斯回到美国,据战友回忆,他仿佛变了一个人,很少提及在朝鲜的战斗经历。直到2004年他去世后,其公开的日记和传记才让人们了解到,是与中国志愿军的交战经历,特别是志愿军在白刃战中展现出的那种令人敬畏的战斗精神,深刻改变了他对战争和军人的认知。   他曾感叹,日本军队的拼刺技术虽然强悍,但终究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应对的;而志愿军战士在刺刀战中表现出的那种视死如归的气概,则是一种源自内心信念的力量,这种力量远比任何战斗技巧都更加令人震撼。   通过麦克琼斯的视角,我们可以理解到,朝鲜战场上的白刃战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较量,更是两种军事文化、两种信念体系的碰撞。志愿军战士凭借“刺刀见红”的血性胆气,在极不对等的装备条件下,赢得了对手的敬畏,也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勇气和信念的深刻启示。

0 阅读:50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