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印度宣布了 11月12日消息,印度造船厂SDHI近日与挪威Red

巴斯历史集世界 2025-11-14 17:07:23

快报!快报 印度宣布了 11月12日消息,印度造船厂SDHI近日与挪威Rederiet Stenersen公司签署了一份意向书,将建造6艘18000载重吨的化学品运输船,合同总价值约为2.2亿美元。 2.2 亿美元看着不算天文数字,但对印度造船业来说,这分量可比一般的订单重多了。 签单的 SDHI 船厂可不是随便找的小作坊,它占了印度造船总产能的三成,手里握着印度最大的干船坞,长 662 米、宽 65 米,别说 18000 载重吨的化学品船,就算是几十万吨的大型船舶也能造。 更关键的是,这船厂刚从破产的泥潭里爬出来没多久,去年才被 SDHI 接管,砸了 2.5 亿美元翻新设施,花了 18 个月还清旧债,摆脱了监管限制,这订单算是它 “重生” 后接到的第一个实打实的国际大单子,说是里程碑一点不夸张。 要造的这 6 艘船也不是老掉牙的款式,是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 II 型化学品运输船,还带了冰级 1A 的标准,在有浮冰的海域也能正常航行。 动力系统用的是混合动力,能自动调节操纵,排放比传统船舶低不少,以后还能直接改成烧甲醇或者液化天然气的,电池容量最大能升级到 5000 千瓦时,完全跟上了现在全球航运业对绿色船舶的要求。 船的设计交给了挪威的 Marinform 公司,能让欧洲的设计公司放心配合,本身就说明印度船厂的建造能力得到了初步认可。 这订单能落到印度头上,背后可不是运气好那么简单。印度政府早就憋着劲儿要把造船业扶起来,前段时间刚批了 7000 亿卢比的财政激励计划,差不多相当于 560 亿人民币,专门砸在造船、海事维修这些领域。 里头明确说了,造绿色燃料动力的船能拿 30% 的补贴,混合动力的也有 20%,SDHI 要造的这批船刚好能搭上这波补贴的快车,成本一下就降了不少,跟其他国家的船厂比也有了竞争力。 不光给钱,政府还把大型船舶归成了 “基础设施资产”,船厂能拿到低息贷款,连船舶备件进口的海关流程都简化了,就是为了让船厂少走弯路、多接订单。 为了技术这块短板,印度还主动去抱日韩和北欧的大腿。前两年就派代表团去韩国找现代重工、三星重工谈合作,今年又去日本对接商船三井这些巨头,6 月份还专门去挪威、丹麦跑了一圈,就是想拉投资、要技术转让。 现在韩国现代重工已经跟印度另一家船厂签了合作协议,三星重工也跟 SDHI 搭上线了,要在船舶设计、生产管理这些核心环节帮一把。 有了这些技术支持,印度船厂造出来的船才能达到欧洲公司的标准,这才有了挪威订单的落地。 搁个三五年,谁能想到印度造船能接到这种级别的欧洲订单。那时候印度造船业在全球连 1% 的份额都占不到,2025 年的数据才 0.06%,排名在 20 名左右徘徊,产能跟中国比差了 884 倍,造一艘船的成本比中日韩高出 25% 到 30%。 以前的订单基本靠国内的国防项目撑着,商用船市场根本没存在感,国际上提起造船强国,想破头也轮不到印度。 现在这局面确实不一样了,除了 SDHI 这单,上个月印度另一家船厂刚跟法国达飞集团签了合同,要造 6 艘液化天然气动力的集装箱船,价值 3 亿美元,而且那些船还都要挂印度国旗。 马士基这些航运巨头也开始把船转籍到印度,地中海航运甚至计划把十几艘船换成印度籍,这背后都是对印度造船业潜力的看好。 毕竟现在全球造船业都在盯着绿色转型,印度又有成本和政策的优势,再加上日韩的技术输血,确实有了往上冲的底气。 更有意思的是,这份意向书里还藏着个 “期权”,要是这 6 艘船造得靠谱、交货及时,挪威公司还能再追加 6 艘。 这对印度造船业来说可是个绝佳的机会,只要把这批船做好了,等于拿到了进入欧洲市场的敲门砖,以后再接其他欧洲公司的订单就容易多了。 SDHI 自己也憋着股劲儿,接管船厂后不光修好了设施,还拿到了印度海岸警卫队的维修资质,海军也在考察它造军舰的能力,商用、军用两头抓,明显是想把产能彻底盘活。 印度的野心可不小,目标是 2030 年把全球市场份额从现在的 0.06% 提到前十,到 2047 年直接冲进前五。 这个目标看着有点远,但现在这一步步走得挺扎实:先靠政策砸钱降成本,再靠合作补技术短板,接着用欧洲订单打名气,最后再扩大产能、完善产业链。 这 2.2 亿美元的订单说白了就是块试金石,试的是印度造船业的技术、产能,更是试它那套 “政策 + 外资 + 市场” 的发展路子行不行得通。 要是成了,后续肯定有更多国际订单找上门,印度造船业的 “翻身仗” 就算真正打响了;就算还有波折,至少也让全球看到了它的存在感,不再是那个被中日韩远远甩在身后的小透明。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6+6艘,印度船厂接化学品运输船订单!》

0 阅读:36
巴斯历史集世界

巴斯历史集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