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执政联盟重构,政权稳定性大幅下降:她上任前就导致自民党与合作20余年的公明党解除执政联盟,随后转而与日本维新会组建联合执政体系。但新联盟根基薄弱,且她的涉台激进言论引发维新会不满并与其刻意保持距离。同时内阁支持率两周内暴跌15个百分点,不支持率飙升至52%,叠加在野党筹备发起不信任动议,其政权陷入“短命”风险。 2. 自民党内部裂痕加深,派系平衡被打破:高市的冒险政策让自民党内部矛盾公开化,党内元老和“知华派”纷纷批评她的涉台言论会将日本拖入地缘政治风险,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更是公开嘲讽其政治根基脆弱。此外,她起用涉“黑金”丑闻的安倍派骨干,还推行内阁成员退还部分薪资等激进举措,既引发党内不同派系不满,也破坏了自民党长期以来的派系制衡格局。 3. 政治生态加速右倾,保守化成为主流倾向:作为“安倍路线”的坚定继承人,她将政治风向进一步推向保守。一方面推动防卫费占GDP2%的目标提前完成,还计划修改《自卫队法》和防卫装备出口限制,突破日本政坛长期的安保政策禁忌;另一方面坚持历史修正主义,其相关言论和行为误导日本年轻一代的历史认知,也让历史修正主义在政坛的生存空间进一步扩大。 4. 政策重心倾斜,政坛争议焦点转移:她把大量政治精力放在扩军和外交强硬姿态上,使得安保议题取代民生成为政坛核心争议点。安保开支的大幅增加挤压了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预算,其“早苗经济学”因“减税与扩军并行”陷入逻辑困境。这种政策重心失衡,让日本政坛形成“安全与民生孰轻孰重”的激烈争论,改变了此前政坛对经济复苏的聚焦态势。 5. 外交话语权受限,政坛对外政策分歧加剧:高市突破外交底线的涉台言论、歪曲侵略历史等行为,不仅引发亚洲邻国抗议,也让日本外交陷入孤立。这使得日本政坛在对外政策上分裂为两派,一派支持其绑定日美、强化军事威慑的强硬路线,另一派则担忧这种冒险外交会损害日本与邻国的关系,破坏经济发展环境,这种分歧让日本对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陷入两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