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美国一些媒体突然统一口径:宣称中国空间站“全中文”不利于国际

明月文史世界啊 2025-11-15 15:11:11

果不其然! 美国一些媒体突然统一口径: 宣称中国空间站 “ 全中文 ”不利于国际合作! ​​2011年,这道“隔阂线”就已埋下。美国国会通过《沃尔夫修正案》,直接限制NASA动用联邦资金与中方开展双边航天合作,连正常访问交流都卡得极严,相当于亲手关上了合作的大门。 这话说得有多荒唐?简直是把黑的抹成白的,揣着明白装糊涂!自己亲手焊死了合作的大门,现在反倒扒着门缝喊“你家门槛太高不利于进门”,这逻辑能噎死一头牛!咱先掰扯下《沃尔夫修正案》的真面目——2011年4月15日,美国国会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通过这玩意儿,时任总统奥巴马签字生效,条款写得明明白白:禁止NASA使用任何联邦资金“与中国政府或其任何实体进行、授权或支持双边合作”,连NASA科学家参加有中国学者的国际会议,都要过五关斩六将审经费、审身份,最后往往是“驳回”二字收尾,这哪是限制合作,这是赤裸裸的航天冷战! 说中国空间站用中文不利于合作?纯属睁眼说瞎话!先给大家普及个专业知识点:空间站指令语言选择的核心逻辑是“指令无歧义、操作无延迟”,建设国语言作为主导语言是国际惯例——当年国际空间站(ISS)由美俄主导,全程用英语和俄语,咋没见美国媒体喊“不利于合作”?咋不要求加个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说白了,就是中国航天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美国慌了,慌到连“语言”都能拿来当枪使。 咱再看实战——《沃尔夫修正案》生效后,中国航天人没怨天尤人,更没跪求合作,而是把所有精力砸在“自主可控”上。别人封锁再生生保系统技术,咱就自己攻关,实现“氧气再生率90%以上、水资源闭合率95%以上”,航天员在太空能喝上自己循环净化的水,这技术连NASA都得竖大拇指;别人垄断舱外机械臂,咱就搞出“七自由度机械臂”,能精准抓取舱体、转移载荷,还能和舱段级机械臂协同作业,这操作精度比国际空间站的机械臂还高半档——这些成就,都是在“被关门”的困境里干出来的,没有合作,咱照样把空间站建得稳稳当当! 有人说中国空间站“封闭”?那是没见过真实的合作数据!2019年6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空间站国际合作机会,短短几个月就收到27个国家、23个国际组织的合作申请,最终17个国家23个实体入选,涵盖瑞士、意大利、德国这些航天强国,甚至还有美国的科研机构提交了项目方案——但尴尬的是,因为《沃尔夫修正案》,NASA不能动用联邦资金参与,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家科学家的方案“流产”。这就有意思了:不是中国不开放,是美国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这能怪谁? 再补个专业知识点:《沃尔夫修正案》违背了1967年《外空条约》中“外空探索和利用应为所有国家谋福利,不得由任何国家据为己有”的核心原则,是典型的技术霸权和单边主义。有NASA科学家私下接受采访时坦言,“不能和中国同行合作是职业遗憾”——中国在月背软着陆、火星巡视探测、小行星采样返回等领域的突破,都是全球航天界的新鲜事,他们想交流技术、共享数据,却被本国政策死死限制,这不是牺牲科学家的理想,是在拖人类探索太空的后腿!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美国只要在某个领域快拦不住中国了,就会抛出“不利于合作”“危害安全”这类借口——芯片是这样,航天是这样,接下来可能还会有更多领域。你觉得美国是真的在乎“国际合作”,还是怕中国打破它的霸权垄断?这是个很值得琢磨的事。 还有个专业知识点要讲:中国空间站的“国际合作”不是简单的“搭车”,而是“联合设计、联合研制、联合试验、联合应用”的深度合作模式,比如和意大利合作的“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和瑞士合作的“伽马暴偏振探测仪”,都是双方共同攻关的核心载荷,这比国际空间站里“你带你的设备,我用我的仪器”的合作模式,深度和广度都要高得多。 说到底,美国媒体拿“全中文”说事儿,就是找错了靶子。中国空间站用中文,是为了指令精准、保障安全,是建设国的正当权利;中国愿意开放合作,是大国担当的体现。真正阻碍国际航天合作的,不是中文,是美国的霸权思维和《沃尔夫修正案》这类冷战产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72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87

用户10xxx87

5
2025-11-15 19:11

爱来不来!不来滚!搞的好像我们希望你们参与中国空间站太空研究似的!歪果仁这一点很不好!喜欢自己惯自己!

猜你喜欢

明月文史世界啊

明月文史世界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