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育人不该盯着家长有什么“社会资源”】近日,有网友晒出一张图片,显示一张名为“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家校联系卡”的表格,其中一栏要求填写“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引发争议。多名网友发布相同表格证实,确实收到了这样一张表格,并表示这样的调查不合适。引发热议后,11月14日,涉事学校发布情况通报称:因学校工作人员未能深刻领悟、理解上级相关文件精神,联系卡问询项目设计欠妥,引发家长及社会各界关注与困扰,对此,我们深感愧疚与自责。目前,该校已第一时间停止卡片填报收集工作,并立即优化调整工作方案,确保以更严谨、更贴心的方式推进家校协同工作。说起来,“家校社协同育人”本身并没有啥问题,学校想借助家长资源丰富教育内容,这个出发点其实能理解。就像我家孩子学校最近也在做“家长课程进校园”的意向调查,问卷自愿填写,摸排的只有专长领域,而且细分成了职业分享、生活技能、科技探索、艺术人文、体育健康等若干类别,最后以“您授课的课题是什么”的问题收尾。这样的操作,就让人感觉很舒服。忻州这所小学的做法,问题就出在执行方式上。把自主自愿的事情变成了强制填报,还把焦点从“能提供什么课程”偏到了“家长的工作单位”“有什么社会资源”上面。教育最怕的就是把成人世界的那套规则过早地带给孩子,今天统计家长的社会资源,明天会不会根据这些资源来差别对待学生?孩子们虽小,但敏感得很。当他们发现谁的爸爸是某某长、谁能帮班级联系到免费活动场地,谁就成了老师眼中的“红人”时,这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