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气到脸黑的一次,北平的和平解放差点因此功亏一篑。但恰恰是这个关头,彰显了

如风聊情感 2025-11-16 21:35:48

毛主席曾气到脸黑的一次,北平的和平解放差点因此功亏一篑。但恰恰是这个关头,彰显了一个伟大组织真正强大之处。 平津战役本是“关门打狗”的经典之役。可少有人知,这扇门在关上之前,曾因一次意外险些脱手。这个意外,就是“密云事件”。 1948年12月,程子华率领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奉命入关,核心任务是切断北平守军西逃的退路。部队行至密云,发现此处守敌薄弱。在前线指挥官看来,顺手拔掉这个侧翼钉子,既稳妥又提气,是个合乎情理的战术选择。 于是,他们停了下来,攻打密云。 然而,这个局部的战术动作,却险些造成战略上的崩盘。攻城战打了三天,炮声等于向傅作义明白告密:解放军主力已兵临城下。他立刻下令,命其王牌第35军从张家口火速撤回北平。 消息传到西柏坡,毛主席勃然大怒。一旦这支精锐安然撤回,傅作义固守北平的决心将无比坚定,和平解放的可能便微乎其微,一场惨烈的攻城战将难以避免。 但历史的转折点,往往不在失误本身,而在失误之后如何应对。 这场危机,反而意外地折射出一个高效组织的强大韧性。 首先,是“大脑”的决断。 最高统帅部在极短时间内就洞察到全局危险,命令果断下达:不惜代价,必须堵住35军! 紧接着,是“拳头”的执行。 重任落到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兵团肩上。他们上演了一场奇迹般的亡命追击,用双脚跑赢了敌人的车轮,最终在“新保安”这把锁,死死锁住了35军。 更重要的是整个“机体”的协同。 其他部队迅速策应,系统并未因局部意外而混乱,反而更紧密地协同,铸成了钢铁包围圈。 结果,35军在新保安被全歼,傅作义的幻想破灭,这才重回和平解放的正轨。 回看这段历史,其深刻启示在于:任何组织的强大,不在于永不犯错,而在于拥有强大的“纠错能力”。 从统帅的果决,到中层的铁血担当,再到整体的紧密协同,这种深植于机体的韧性,才是能够化解危机、走向胜利的根本保障。这场风波最终有惊无险,正是凭借这种力量,守护了古都的和平。

0 阅读:216

猜你喜欢

如风聊情感

如风聊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