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生前举荐一个人,汉武帝重用了三十年 霍去病生前举荐的不是旁人,正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汉武帝不仅重用此人,更让他在朝堂站稳脚跟长达三十余年,这份信任和重用在历史上都极为少见,而这一切既源于霍去病的远见,更因霍光自身的能力与忠诚。 公元前 121 年,霍去病已是受封骠骑将军的少年英雄,这年出征匈奴途中,他在河东见到了从未谋面的生父霍仲儒。 这位当年在平阳侯府当小吏的父亲,早已另娶生子,霍去病见到父亲时没有半分怨怼,反倒因自己多年未能尽孝而愧疚,当即出钱给父亲买了大宅和田地,把老人家的生活安顿得妥妥帖帖。 也就是这次相见,他见到了比自己小几岁的同父异母弟弟霍光,当时的霍光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举止稳重、眼神清明,霍去病一眼就看出这弟弟是块可塑之才。 等西征凯旋,霍去病特意折返河东,把霍光带回了长安城,一回到京城就立刻向汉武帝举荐。汉武帝向来信任霍去病,见是他力荐的人,当即给霍光封了郎官,让他留在宫中任职。 谁也没料到,公元前 117 年,年仅 24 岁的霍去病突然病逝,整个朝廷都沉浸在悲痛里。 汉武帝为霍去病举办了高规格葬礼,让铁甲军从长安列队直到茂陵,这份荣宠已是极致,而他对霍去病举荐的霍光,更是多了份特殊的关照。 但霍光能站稳脚跟,绝不是只靠哥哥的余荫,他太明白自己的位置,在汉武帝身边做事从来都是谨小慎微,史书里都说他侍奉武帝几十年,从没出过一点差错,连每次进出宫殿的脚步落在哪个位置,都分毫不差。 就说汉武帝晚年性格多疑,尤其经历了巫蛊之祸后,杀了不少功臣和亲信,可霍光却能始终安然无恙,这全靠他的沉稳和忠诚。 有一回汉武帝出巡,霍光负责掌管皇帝的车马仪仗,途中车轮突然出了故障,差点让汉武帝受惊,换做旁人早就被治罪。 可霍光一边迅速安排人抢修,一边跪在地上请罪,言语恳切又不失条理,既没推诿责任,也没过度恐慌,汉武帝见状不仅没罚他,反而觉得这年轻人遇事沉着,之后更把掌管宫廷机要的差事交给他。 从郎官到侍中,再到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的官职一步步往上走,短短十几年就成了汉武帝身边最亲近的大臣,手里握着参与决策国家大事的权力,这可不是靠关系能换来的,要是没真本事,早就在宫廷斗争里被吞得连骨头都不剩了。 汉武帝晚年选继承人时,挑中了才 8 岁的刘弗陵,也就是后来的汉昭帝。立太子前,汉武帝特意画了一幅《周公辅成王》送给霍光,意思再明白不过,就是要让霍光像周公辅佐周成王那样,辅佐自己的小儿子。 公元前 87 年,汉武帝病重,临终前直接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让他联合其他几位大臣共同辅政,把整个大汉的江山都托付给了这个当年由霍去病举荐的年轻人。 从公元前 121 年霍光入宫,到公元前 87 年汉武帝驾崩,整整三十四年,汉武帝对他的重用从来没断过,这份长久的信任,在猜忌心极重的汉武帝身上,简直是个奇迹。 霍光也没辜负这份信任,汉昭帝即位后,朝堂上暗流涌动,有大臣想联合燕王刘旦谋反,霍光当机立断,迅速平定了叛乱,保住了汉昭帝的皇位。 他掌权后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鼓励农耕,把汉武帝晚年因连年征战搞得空虚的国库慢慢填了起来,流民也渐渐回到家乡种地,百姓的日子慢慢好起来,这才有了后来的 “昭宣中兴”。 汉昭帝年纪小,凡事都依赖霍光,真把他当成父亲一样看待,朝廷里的大臣也都服他,毕竟霍光不仅有权力,更确实为国家办了实事。 后来汉昭帝去世,没有子嗣,霍光又立了昌邑王刘贺为帝,可这刘贺登基才二十七天,就干了一千多件荒唐事,霍光为了大汉的基业,顶着天下人的非议,硬是把刘贺废了,又从民间找回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立为汉宣帝。 汉宣帝刚登基时,对霍光也敬重得不得了,虽然心里忌惮他的权力,但表面上依旧以父礼相待。 霍光掌权二十多年,辅佐了三任皇帝,把大汉从动荡边缘拉回正轨,这样的功绩,足以证明霍去病当年的举荐有多正确,也证明汉武帝重用他三十年,绝对是识人善任。 想想看,霍去病当年举荐霍光时,不过是见这弟弟品行端正,可他没想到自己英年早逝后,霍光能凭借自身能力得到汉武帝三十多年的重用,还成了支撑大汉江山的顶梁柱。 汉武帝虽然晚年多疑,但在重用霍光这件事上,真是看得准、用得稳,他既念着霍去病的功劳,更看重霍光的忠诚与才干,这份知人之明,配得上他千古一帝的称号。 而霍光也用三十年的兢兢业业,回报了霍去病的举荐之恩,也回报了汉武帝的信任,这样的君臣相知、兄弟相托,在历史上真是少有的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