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最恨的是中国?错了!很多人以为,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就是全力打压中国。真相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11-17 21:54:32

特朗普最恨的是中国?错了!很多人以为,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就是全力打压中国。真相是,他11月11日亲口戳破:他最鄙视的是那些“根本算不上朋友”的 北约 盟友!他声称“与中国关系良好”,恰恰是因为他知道真的闹翻了,难受的是他自己! 特朗普推行“美国优先”原则,本质上把外交当生意来做,优先保障本土利益,对海外承诺多加审视。北约联盟在他眼里就是一笔长期亏本账,美国扛起欧洲防务重担,那些成员国却在贸易上筑墙,在外交上不给力。他上任初期就多次点名批评,强调盟友必须拉高国防开支到GDP的2%,否则美国不会一味买单。这种立场源于美国纳税人负担过重,2024年国防预算高达8860亿美元,远超中国和俄罗斯的总和,却换来欧洲国家在能源和农产品上的限制。特朗普认为,这不只是钱的问题,更是公平交易的底线,盟友占便宜太久,该醒醒了。 北约成员的军费拖欠问题由来已久,从2014年到2023年,欧洲盟友平均支出占比从1.47%升到1.73%,但仍有很多国家如德国和加拿大低于目标线。特朗普在公开场合直言,这些伙伴表面靠美国核伞遮风挡雨,实际不愿多掏腰包,等于把账单全甩给华盛顿。他甚至建议,让他们多买美国武器来抵债,这套逻辑在共和党内部颇有市场,却让欧洲政界警铃大作。白宫数据显示,美国在联盟中投入的资金占总支出的70%以上,这笔钱本可投到本土基础设施和就业上。特朗普的批评不是空谈,而是直击痛点,逼迫盟友自省,推动他们加速增支计划。 相比北约的纠葛,特朗普对中国态度更显务实。他发起贸易战,加征关税本想逼对方让步,结果美国企业成本飙升,农民出口受阻。2018年至2020年,这场争端导致本土丢掉约24万个岗位,消费者多掏数百亿美元。经济报告显示,中国市场规模庞大,供应链稳固,不是单边施压就能撼动。特朗普后来调整策略,视中国为实力相当的竞争者,通过谈判化解分歧。2020年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就是例子,中国承诺多买2000亿美元美国农产品和服务,包括大豆和猪肉,这缓解了中西部农业州的压力。尽管疫情后执行打折扣,他也没升级对抗,而是定位为战略对手,留有博弈空间。 这种对比反映出特朗普的外交观:交易导向,而非意识形态驱动。对北约,他下手重,因为盟友高度依赖美国,容易逼出让步。欧洲国家军费上升部分归功于他的压力,但也暴露联盟裂痕,一些小成员国开始质疑华盛顿的可靠性。数据显示,2023年有23个北约国家达标2%目标,比2016年翻倍,这得益于特朗普的反复敦促。可同时,欧洲政界私下担忧,美国承诺像风向标般变幻,促使他们多建军工厂,自行采购装备。特朗普觉得,这些伙伴不是真朋友,只是钻空子的家伙,远比中国明牌竞争更气人。 特朗普的观点根植于国内现实,选民最在意就业和物价上涨,而不是遥远海外开支。他在锈带州集会中总提,美国纳税人养着欧洲防务,却见不到回报,这套话接地气,戳中蓝领工人心窝。共和党基盘多在制造业重镇,他们抱怨中国抢饭碗,但更恨盟友在贸易上设限。特朗普批评北约时,常举例欧洲国家依赖美国情报和技术,却在汽车和钢铁上反补贴调查。这不只经济账,还牵扯国家尊严,美国不能总当冤大头。他的外交算盘打得精,表面强硬,实际留后路,避免本土先伤筋动骨。 对中国关系的微妙在于,特朗普虽有不满,却没把北京当成首要敌人。他公开称与中国互动不错,是因为知道彻底脱钩会乱自家阵脚,很多零部件还得从那边进口。贸易战教训深刻,美国制造业短期内难独立,通胀风险高企。2024年选举期间,他反复说,中国是对手,但要靠谈判解决,而不是一味打压。这和对北约的鄙视形成鲜明反差,盟友在他眼中成了累赘,占便宜不讲义气。中国至少是公平较量,让他觉得有操作空间。协议执行虽磕绊,他仍维持框架,推动扩展采购,避免两败俱伤局面。

0 阅读:90

猜你喜欢

冰淇淋不及千金

冰淇淋不及千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