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个寂寞!乌克兰天塌了,泽连斯基发现俄军武器里,竟有大量来自美、英、德等国的零件。西方国家一边给乌克兰摇旗呐喊,一边却把高精尖的零部件卖给俄罗斯发大财?一边加油,一边递刀,双标玩得太明显了。 今年10月,乌克兰士兵在哈尔科夫一片瓦砾中清理俄军遗留的武器时,意外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那些让人丧命的微小零件,上面的生产标识,竟然来自原本正在援助乌克兰的国家。这种讽刺感让泽连斯基感到天塌一般——西方国家援助的武器和无意中武装俄罗斯的芯片,竟出自同一批人之手。他直言,这就是虚伪的双重标准。 让我们跟着一颗芯片,看看它的“旅程”。这颗德州仪器的芯片,最初可能只是用在一台轮椅上,合法卖给了土耳其的分销商。 同样,德国博世公司的一款数字处理器,也卖给了土耳其的一家轮椅制造商。表面上,这都是正常贸易,但当货物抵达迪拜、土耳其或阿联酋时,它的身份就开始模糊。 一家公司在香港注册的空壳企业接手了这些芯片,总价值近40亿美元,标签变成了“洗衣机控制器”或“工业温度计”,被装进集装箱,再转运到下一站。 它可能经过哈萨克斯坦——数据显现,今年上半年哈萨克斯坦对俄电子产品出口暴涨320%,而国内家电销量只增长12%。这些数字说明了问题:货物的流向和原始用途完全不匹配。 除了大批量走私,还有一些零散的路径。比如一些电子爱好者在eBay等平台上,以每包不足500美元的价格,小批量购买芯片。 今年,这种小包裹成交了1.2万件,悄悄经由波兰和匈牙利流入俄罗斯。最终,这颗芯片可能被装进伊斯坎德尔导弹,每枚导弹里就有约1500个外国零件。索尼手机的摄像头,也会被拆下来,装入天竺葵-2无人机里。仅在10月5日的一次空袭中,俄军使用的549件武器,就包含了超过10万个这样的“舶来品”。 制裁的“墙”看似坚固,但实际上漏洞百出。对西方公司来说,只要货物卖给了迪拜的中间商,它们就完成了责任,至于最终流向谁,“不知情”就足够了。 俄罗斯2023年花了222.3亿美元购买零件,谁会因为政治风险拒绝这笔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的股价从2022年的400美元涨到600美元,也显示了现实利益的力量。特朗普政府早就指出,扩大芯片管制会冲击美国企业营收,因此相关提案被否决。 欧盟的制裁同样模糊,“军民两用”的定义留有操作空间。海运环节更是漏洞百出:只有38%的船只会被检查,拦截率甚至不到3%。匈牙利依赖俄罗斯天然气,希腊和马耳他要保护航运业,谁也不敢动真格。结果呢?俄罗斯“匕首”导弹的月产量,在制裁压力下,反而暴增了110%。 更荒诞的是,这场回旋镖式的供应链问题,最终打击的还是普通人。乌克兰用西方援助的武器抵御战争,但敌人同样使用由西方零件组装的装备。每天,这种讽刺都在前线上演。 事情还有更复杂的一面。2022年,乌克兰本土航空企业马达西奇公司,通过土耳其出售了价值190万美元的发动机零件给俄罗斯。前总裁因此被以“叛国罪”捕获。而这家曾拒绝中国收购、被泽连斯基国有化的工厂,在今年10月5日,被俄军空袭夷平。叛国者的零件,最终毁了乌克兰自己的国防能力,使其失去了直升机维修能力。 泽连斯基曾写信给G7,希望建立“零件溯源机制”,确保每颗芯片的去向可查。但在全球供应链高度分散、利益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前,这更像是一种理想化的设想。只要有人愿意买、有人愿意卖,这些小小的芯片,依旧会踏上它们致命的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