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发生核战,中国面对美国坚持不了1小时!”俄专家10年前提醒,中国东风-31A,是唯一有望经受住美国首次核打击的导弹,但中国这种导弹不多,而美国这种导弹有近2000枚,那现在呢? 2014年,西夫科夫在一次公开场合指出,如果中美之间发生核对抗,中国在初始打击中可能难以支撑超过一小时。他强调,东风-31A作为陆基洲际导弹,具备一定生存能力,能在首轮核打击后保留部分反击潜力,但中国这类导弹数量有限,仅有大约20枚,主要部署在固定发射井中。相比之下,美国拥有近2000枚类似导弹,包括陆基和潜艇发射型,这些武器精度高且机动灵活。 中国当时核弹头总数约250枚,整体规模较小,无法有效应对全面进攻。西夫科夫分析,美国导弹系统能从多个方向发起攻击,导致中国防御资源分散,多数基地易被摧毁,仅剩少量导弹可能幸存,但不足以形成有力回击。这种不对称对比反映出当时中美核力量差距,美国在数量和部署多样性上占据优势,中国依赖有限机动导弹维持威慑。 十年过去,中国核力量取得明显进展,东风-41导弹已投入使用,射程达14000公里,能携带多枚分导弹头,速度超过20马赫,采用公路机动方式提升生存率。东风-31A升级为东风-31AG,同样使用轮式车辆运输,提高部署灵活性。海基方面,094型潜艇配备巨浪-2导弹,射程超过8000公里,新一代096型潜艇携带巨浪-3,射程扩展到12000公里,隐身性能逐步接近国际水平。空中核力量包括轰-6K挂载长剑-20巡航导弹,轰-20隐身轰炸机进入服役阶段。 高超音速导弹如东风-17轨迹多变,增加拦截难度。2024年中国完成中段反导测试,提升防御能力。弹头数量估计达到600枚,新建发射井超过350个,预计2030年增至1000枚以上。美国核武库保持稳定,民兵-3导弹约450枚,总弹头超过1350枚,但服役时间长,存在维护问题,新哨兵导弹开发面临延误,哥伦比亚级潜艇部署推迟到2034年。 其实说白了,当年西夫科夫的提醒点出中国核力量的短板,但现在情况变了,中国通过技术升级和数量增加,拉近了与美国的差距。美国虽然弹头多达3700枚左右,但老旧系统需要更新,实际部署弹头约1770枚,其中400枚在陆基民兵-3上,970枚在潜艇三叉戟-2导弹上。 中国的600枚弹头中,部分已实现海陆空三位一体,巨浪-3让潜艇威慑更可靠,东风-41的机动性让打击更难预测。国际上,核军控面临挑战,美国指责中国扩张,但中国强调防御性,不率先使用原则没变。西夫科夫最近还提到,核威慑在俄乌冲突中作用凸显,提醒大国需谨慎,避免升级。 中美核平衡趋于动态稳定,中国不再是十年前的样子,美国也得面对更复杂的对手。接地气点讲,谁都不想真打核战,那玩意儿互相伤害,谁也扛不住,但实力对比决定了谈判筹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