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荷兰公开对中方服软,声明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 一句 “暂停干预”,看似低调,但背后藏着一场围绕半导体控制权的现实博弈。 2025 年 9 月 30 日,荷兰政府突然宣布要对安世半导体启动审查,依据 1952 年《物资供应法》实施全球运营冻结,说是担心中资控制会威胁国家安全。 这听起来耳熟?没错,这种理由近几年在西方世界几乎成了标配。但这回,荷兰显然没预料到事情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复杂。 因为不到六周时间,它就自己宣布 “暂停” 这场干预。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前脚刚说要介入,后脚就悄悄收手? 需要明确的是,荷兰仅暂停了行政令,其企业法庭此前作出的 “剥夺中国企业股权、暂停中方 CEO 职务” 的裁决仍在生效,中资对安世的控制权尚未完全恢复,并非简单 “收手”。 真正的转折点,其实发生在中国,安世半导体中国东莞的核心工厂,在荷兰宣布审查后明确表态,荷兰总部相关决定在中国境内不具备法律效力,国内主体将依法独立正常运营。 简单来说,就是总部的单边指令不能凌驾于中国法律之上,我这边按规则办事。 没有口号,没有冲突,但效果相当直接:荷兰突然发现,它想掌控的那家公司,最重要的生产能力根本不在自己手里。 安世半导体从原材料到出货,从设备到市场,大量环节都依赖中国。如果荷兰真想通过行政手段夺回控制权,那很可能最后得到的只是一个 “看起来像公司” 的空壳,实质业务早就脱钩了。 这种情况下,不光干预目标落空,还可能把自己在全球产业链里的信誉也搭进去。 欧洲其他国家也盯着这事看,尤其是那些对芯片有强烈依赖的国家,比如德国、法国。一旦因为荷兰的单边操作引发供应链波动,后果可能直接传导到整个欧洲制造业。 而美国在这一事件中扮演了幕后操盘手的角色,通过推出 “50% 穿透规则” 施压,推动荷兰采取干预行动,其核心是遏制中资企业,并非 “嘴上说要安全,心里怕断货”。 当下的全球格局越来越清楚:你不可能靠一个法律条文就把晶圆从一个国家搬到另一个国家,也不可能靠一句 “国家安全” 就让全球客户换供应商。 过去几年,欧美国家在科技领域对中国的防范情绪持续升温,动辄以 “安全” 为由进行干预。而安世事件是一次相对罕见的反转案例。 它让人看到,在真实的产业结构面前,政治干预并非无所不能。相反,如果脱离了市场逻辑和现实基础,反而容易走入死胡同。 你怎么看荷兰这次 “变脸”?是务实选择,还是被动退让?在全球芯片竞争的浪潮中,中国的下一步又会怎么走?欢迎一起来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