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看起来一天到晚在忙外交、谈安全,但其实最怕的不是军事冲突,而是自己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被一点点抢走。 这个万亿级的市场,才是日本经济真正赖以生存的 “血管”。而现在,这条血管正在慢慢被中国企业挤压,眼看着血流不畅,日本却还在用地缘政治做止痛药,结果只会越来越虚。 从人口老化到生产力下滑,再到国内消费疲软,这些老毛病根本没解决。政府债务堆得像座山,货币政策工具也用得差不多了,眼下唯一能指望的,就是靠外部市场拉一把。 而在所有外部市场里,日本最看重的就是东盟。这一带不但人多,发展快,而且离得近,对日本企业来说是理想的制造基地和销售市场。 汽车、电子、机械这些日本传统强项,在东盟国家里都有大笔投资,相当于这片市场就是日本经济的 “外部发动机”。 但问题来了,中国这些年在东南亚的动作越来越快,合作也越来越深。不光是贸易增长,连产业链布局都在往这边靠。 中国品牌不但价格有优势,质量也越来越好,正面逼着日本企业让出市场份额。当年日本在东南亚的深厚布局优势,现在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 偏偏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日本政坛却在往别的方向使劲。 高市早苗最近在台湾地区问题上的一番言论,不但在中日关系上投下阴影,也让日本企业在东南亚的处境更微妙了,她的这些话企图用 “立场明确” 来换好处。 但问题是,搞政治投机可以短期得分,经济账却不会撒谎。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密不可分。 高市的这些表态,很容易引发中方的不满和反制,影响日本在华经济活动的正常推进。而一旦这种氛围蔓延到东南亚,影响的不只是对中贸易,还可能波及整个区域市场的日本企业形象。 日本企业在东南亚也面临着本土化竞争的压力,中国企业来得快、反应快、执行力强,很多时候还能提供融资、培训、基础设施一条龙服务,这让很多东盟国家更愿意和中国合作。 相比之下,日本企业虽在高端制造、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链协同布局上仍有显著优势,但在部分领域显得节奏慢、成本高、协调复杂,这种差距不是靠喊口号能弥补的。 如今的东盟市场,已经不是几十年前那个技术缺、资金缺的 “加工基地” 了。现在的他们更关心谁能带来就业、谁能帮他们搞基础设施、谁能让他们的产业升级。 而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步显现,日本若不能及时调整策略,就很可能被这个市场边缘化。 更让人担忧的是日本的经济战略似乎越来越依赖政治操作,一些政客总想通过在所谓的 “安全议题” 上刷存在感,来转移国内对经济问题的注意力,但这种做法治不了根,而且很容易引发区域紧张。 中国一贯主张和平发展,支持与周边国家包括日本在内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中日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如果能放下政治包袱,双方完全可以在亚洲市场上实现共赢。 但现实是,日本一些政治势力似乎更愿意站在对抗的立场上,不惜牺牲经济利益来讨好盟友。这种短视行为,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尤其是在美国当前政策逐渐转向 “美国优先” 的背景下,日本再怎么靠向美国,也未必能换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好处。 如果美国真启动更高关税、调整供应链,首先受影响的很可能就是日本的出口。而在这种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日本还主动激化与中国的矛盾,无疑是在给自己增加风险。 亚洲正在变,中国正在进,日本如果还停留在过去的思维里不动,那就只能眼看着别人前进,自己被拉在后面。 东盟市场不是日本的 “自留地”,也不会等着谁慢慢转型。谁能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更高效的服务、更协调的合作机制,谁就能赢得市场。 现在的日本,既要面对内部的老龄化难题,也要面对外部市场的激烈竞争。在这样双重挤压下,任何地缘政治上的冒险都可能带来不可逆的冲击。 日本要保住东盟市场、稳定经济根基,就得拿出真本事和合作诚意来。否则,再多的政策刺激、再多的外交表态,也救不了一个逐渐边缘化的经济体。


用户10xxx75
2025年11月17日,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在记者会上重申:联合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问题属于中国主权范畴,这个立场基于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 台湾属于中国,干涉就是侵略!现行国际法明确,二战战败国如再次发动侵略行为,战胜国有权不经安理会授权,直接采取军事行动。如日本🇯🇵武力介入台海,中国可直接采取灭日的任何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