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速公路不用水泥,而用沥青?一位55岁的包工头表示,80%的人不知道,一吨水泥的价格是沥青的十分之一,选择用沥青铺路不是因为贵的好,而是因为这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许多人看到这个问题第一反应是疑惑:铺一条高速要花掉多少钱啊,用贵十倍的材料,不是明摆着增加成本吗?可真正把视线放到路上、车上、司机身上,你就会发现,高速公路的世界里,“便宜”从来不是最重要的指标,真正决定命运的是速度、稳定、舒适和安全。 驾驶过高速的人多少都有体会,车轮在黑色路面上滚动,声音是绵密细碎的沙沙声,方向盘稳稳当当,高速换成水泥路时,整段体验立刻变了味。 那种咯噔咯噔的震感不是心理作用,而是由结构天生决定的,水泥板像一块块石板拼接而成,中间有缝隙,轮胎每经过一次,冲击就放大一次。 一辆重载卡车跑几十公里下来,车里司机最先被震得怀疑人生,持续的噪音会让人疲惫,驾驶状态也随之下降。 相对之下,沥青的弹性像给路面铺了层厚实的软垫,吸掉了大部分震动,车速越快,这种差异越明显,开长途的人都知道,耳朵一天不嗡嗡响,脑袋才清醒,精神状态好比多睡一小时。 驾驶体验只是表层,深层关键在安全,沥青柔软不仅仅是为了舒服,它对轮胎的抓地力也更友好。 黑色颗粒之间有细密空隙,雨天水能迅速渗下去,不滞留在地表,刹车时轮胎更贴得住路面。湿滑路段上,刹车距离往往差之毫厘,而高速上的毫厘意味着生死。 水泥在雨里就不一样了,它表面光滑,水排不掉,湿地摩擦下降得明显,紧急刹车时车子不太听话,许多司机在雨夜上的那种轻微漂移感,其实和路面材质直接相关。 真正让工程师坚持选沥青的原因,还藏在施工效率里,高速公路可不是可以慢慢养护的市政小路,每天车流量巨大,一旦封路,物流、通勤、运输都会被拖慢。 沥青摊铺效率惊人,一车热料倒下去,摊铺机像推毯子一样推平,再经过几轮碾压,温度一降就能跑车,很多养护队伍选择晚上施工,就是因为沥青能做到“夜修夜通”,第二天早上大部分司机甚至意识不到这段路半夜刚补过。 水泥路则完全相反,从钢筋、模板到浇筑、浇水养护,时间像拉成一条长绳,每个环节都催不得,等到真正能通车往往已经半个月过去了,要是遇上冬天还得防冻,夏天还得遮阳,速度根本比不上沥青。 养护成本也是个长期账,沥青坏了容易修,不夸张地说,有一块坏一块补就够了,把损坏的部分铣掉,铺上新料,碾压一遍,行车马上恢复,如果在夜里做,连堵车都不一定出现。 水泥却完全不是这种逻辑,它是一整块浇筑的,只要某处出现裂缝,往往会沿着钢筋蔓延,最后必须把整块板锯开重做,工程量大,封路时间长,维修费用直线上升。 虽然沥青材料本身贵,但算上养护次数、封路造成的损失、人工设备投入,它反而成了长远里更省钱的方案。 气候也是影响选择的重要因素,我国南北跨度大,四季变化明显,水泥在这样的环境里经不起折腾,冬天冻裂、夏天热胀,板块会翘起形成高差,车辆过去像压减速带。 沥青因为有弹性,能够缓冲温度变化带来的形变,适应性更强,在高寒地区使用改性沥青后,零下几十度也不轻易开裂,路面稳定,对车辆和安全都是隐形保障。 环保层面上,沥青也没有表面看起来那样“坏”,旧路面铣刨下来的沥青可以重新加热再利用,只要补一些新料,就能继续服役,许多地区的养护厂一年能处理大量旧沥青,相当于节省了不少土地和能源,水泥碎块则无法再生,只能堆放或填埋。 当然水泥也不是被完全淘汰。收费站出口、匝道、重车低速区,因频繁刹车和巨大压力,水泥更能扛用,高速选材本质上不是黑白分明,而是因地、因速、因负荷合理搭配。 中国高速之所以几乎全用沥青,不是追求“贵”,而是追求“可靠”,在这条每天承载千万辆次通行的大动脉上,沥青赢得毫无悬念。



道友请留步
1,水泥时间长了会开裂! 2,沥青是石油化工的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