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开国上将叶飞在病榻上听闻小女儿叶之枫因泄露国家机密被捕的消息,沉默良久后长叹一声:“家教还是薄了”,七个字满是沉痛与自责。 福建老区小学的捐赠仪式上,叶之枫展开画作《寒梅点雪》,眼神平静。 她把卖画的钱全数捐出设立助学基金,没人能看出,这个画家曾因泄密获刑 17 年。 而她当年走错路,根源藏在 “想证明自己” 的执念与对人情的无知里。 2000 年初,刚出狱的叶之枫收拾行李,翻出父亲叶飞将军的旧照片。 照片里将军神情严肃,她想起 1985 年父亲病榻上的叹息:“家教还是薄了。” 那一刻,她才真正明白自己泄密的原因,不止是被诱惑,更是自身的 “脆弱”。 叶之枫从小活在 “将军女儿” 的光环下,身边人要么敬畏要么疏离。 1979 年考上上海交大,她拼命学习想证明 “我不是靠父亲”,毕业后进国家经委。 当上技贸结合处副处长,手握进口汽车审批权时,她更想靠能力赢得认可。 可这种 “证明欲”,被商人张常胜精准捕捉,成了攻破她心理防线的缺口。 张常胜从不在她面前提 “将军女儿”,只夸她的画 “有灵气,比专业画家还棒”。 他知道叶之枫痴迷画画,特意找来启功先生的画册,陪她聊笔法、谈意境。 比起单位里同事的刻意客气,张常胜的 “懂” 让她第一次有了 “被看见” 的感觉。 这是她泄密的第一个原因:长期缺乏真诚社交,错把刻意迎合当知己。 改革开放初期,双轨制下的进口指标成了香饽饽,身边人都劝她 “灵活点”。 有人说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有人靠关系走后门获利,这让她产生了 “随大流” 的念头。 她觉得 “别人都这样,我只是随口说点信息,不算大事”,这种侥幸心理是第二个原因。 加上她对国家机密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总觉得 “只是预算底价,没那么严重”。 张常胜摸清她的心理后,开始旁敲侧击聊进口汽车的事,每次都先聊画再切入。 有次喝茶时,张常胜说 “外商那边拿不准型号,要是知道咱们的意向就好了”。 叶之枫正沉浸在被认可的喜悦里,没多想就把预算底价和型号说了出来。 她没意识到,这随口的一句话,让国家多花了近千万美元,能建两座汽车装配车间。 东窗事发后,她在审讯室里哭诉 “我只是想让人觉得我厉害,不是靠父亲”。 直到这时,她才明白自己的 “证明欲” 有多可笑,对人情的判断有多天真。 而父亲叶飞对她的教育,只强调了 “正直吃苦”,却没教她辨别人心、守住底线。 将军在部队里雷厉风行,却忽略了女儿在复杂社会里的 “软肋”。 监狱里的 17 年,叶之枫用废弃牙刷蘸水在墙上画画,慢慢想通了泄密的根源。 她不再执着于 “证明自己”,而是专注于画笔,考取了高级美术师职称。 1999 年父亲离世,她在葬礼上放了幅《重生》,既是告慰父亲,也是自我救赎。 如今,叶之枫每年都会去福建老区小学,看孩子们用她捐的画材画画。 她的画作里,梅花枝干苍劲,少了早年的拘谨,多了岁月的厚重。 面对采访,她坦然说起过去:“错了就是错了,能弥补一点是一点。” 没有华丽的辩解,只有历经波折后的清醒,这就是她现在的生活,平淡却踏实。 信源:中国新闻网 开国名将后人口述父辈抗战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