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月刊:定位功能让人们看清,马斯克打造的X只不过是一个无用和被毒化的信息噩梦

镜子杂谈 2025-11-25 15:45:27

大西洋月刊:定位功能让人们看清,马斯克打造的X只不过是一个无用和被毒化的信息噩梦平台 本文刊发在大西洋月刊,作者查理·沃泽尔是《大西洋月刊》的特约撰稿人,也是电子通讯《银河大脑》(Galaxy Brain)的作者,探讨科技、媒体和前沿理念。在刚过去的周末,马斯克旗下的X平台推出了一项立刻引发大混乱的新功能。这项名为“关于此账号”的更新,允许用户点击任意X用户的资料页,查看诸如账号注册国家、当前使用者所在地,以及用户名更改次数等信息。X的产品负责人尼基塔·比尔表示,这项功能是“保障全球公共舆论场完整性的关键第一步”。仅仅四小时后,功能上线不久,比尔又发帖说:“我需要一杯酒。”为海外华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分析,更多内容和全文可在蓝天、电报、x查找causmoney,或直接谷歌搜索他确实需要。功能上线后不久就显示,许多自称是“爱国”美国人的活跃亲特朗普账号,实际上设在尼日利亚、俄罗斯、印度和泰国等国家。比如,拥有将近40万粉丝,简介称自己是“我们人民的爱国之声”,但“关于此账号”显示所在地是“东欧(非欧盟)”,且自去年创建以来已更改用户名五次。在X和Bluesky平台上,用户迅速挖出大量虚假或误导性的“钓鱼找骂”账号,这些账号发表激进文化战争言论,吸引大量关注。例如,一个名为“Maga Nadine”的账号自称位于美国并从美国发帖,但X显示其实际设在摩洛哥;另一个拥有6.7万粉丝的“美国优先”账号,设在孟加拉国;而讽刺意味十足的是,,被标记为设在巴基斯坦。这些发现,初看似乎印证了研究人员和观察人士早就知道的事实:一些外国行为者(无论是机器人还是人类)正伪装成美国人,将政治引战内容、虚假信息、错误信息和垃圾内容灌入用户的时间线上。理论上,X公开账号所在地的决定,是平台在透明度上的正向一步。自从马斯克于2022年底收购X以来,平台上的水军与垃圾账号大量增长。而如今“关于此账号”功能所揭示的造假规模也表明,为了将X快速打造成极右翼的政治工具,马斯克或许反而暴露了他一直自称为“全球第一新闻来源”的平台,其实不过是一个毫无价值、被毒害的镜像迷宫。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功能上线的混乱,还被不少用户投诉为标注错误所加剧。知名YouTuber汉克·格林的X账号显示所在地为日本,但他在周日告诉记者,自己从未去过日本。比尔在X上发文称,一些“技术瑕疵”将在周二前解决。部分账号旁还附有提示,指出用户可能是通过代理连接(如VPN)使用X,因此导致数据失真。但现阶段,这类错误标注的可能性,已经为恶意行为者提供借口,让他们声称自己被误标。这项功能的推出,标志着平台“后真相”时代的最终到来。X平台早已滑向彼得·波梅兰采夫形容后苏联时代的一句箴言:“没有什么是真的,一切皆有可能。”这就导致一些人虚假声称,美国国土安全部的账号是由以色列创建的,相关帖子已有超过200万次浏览。国土安全部和比尔都不得不出面澄清,表示这一政府账号并非外国操控。一些此前支持马斯克的右翼大V。也对这一功能暴跳如雷。例如马来西亚人伊恩·迈尔斯·切翁,现居阿联酋,长期发布关于美国政治的种族主义言论。他对X的新功能表示愤怒,称这是对用户的“人肉搜索”。整个平台上,用户开始借此功能互相攻击、试图得分。有人指出,主流媒体引用了一些被错误标注的账号,质疑这些报道是否尽到了起码的审查义务。而这场噩梦并不局限于水军或意见领袖。周日,以色列外交部发帖,展示一个自称在加沙报道新闻的账号,显示其所在地为波兰,质疑其真实性:“加沙报道是假的,不可信。你读过多少类似的假报道?”这个账号主随即在X上发布视频,坚持自己确实在加沙,住在帐篷中,妻子和三个孩子在军事袭击中丧生,“我一直生活在加沙,现在也在加沙,直到死我也会继续留在加沙。”整个事态的发展令人目眩。周日,有帖子称,一个知名的亲以色列、反穆斯林账号,曾呼吁将佐赫兰·曼达尼驱逐出境,其所在地是“南亚”,并已更改用户名15次。当我登陆X核实时,发现这个账号前一天还在发布截图,攻击其他政治账号是“巴基斯坦垃圾”。这就是2025年的X:虚假账号控诉其他虚假账号不真实,而自己同样在伪装,仿佛一层套一层的俄罗斯套娃,充满谎言。这一混乱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首先,这关乎激励机制。社交平台不仅通过关注度激励用户发表越来越极端、挑衅的内容,还让用户从中获利。2016年大选前,BuzzFeed的克雷格·西尔弗曼和劳伦斯·亚历山大揭露了一张由马其顿青少年操控的网络,这些青少年看中了美国政治分裂的“商业价值”,发布大量设计成易于在脸书病毒式传播的假新闻,并从中投放广告牟利。今天,一些虚假亲特朗普账号很可能通过X的创作者计划获得广告分成,许多账号都有代表参与项目的蓝色认证标志。正如Bellingcat的埃利奥特·希金斯在Bluesky上所说,X的架构本应是信息生态,如今却沦为表演生态。“使用者不是在沟通,而是在策划表演来博取回报。”他写道,“结果就是话语混乱,信息脱离真实,身份建立于冲突,现实被表演本身取代。”除了注意力和金钱奖励,像X这样的社交平台还大幅削减了信任与安全团队和内容审核资源,名义上是为了所谓的“极致言论自由”,却最终营造了这样的信息噩梦。第二个启示是,X平台正以某种无法测量却无疑重要的方式,放大文化战争。这个周末,我看到一位(看起来是真实的)用户发帖说:“翻了翻所有和我观点相左的账号,发现居然都是假的,太震撼了。”可以肯定,X并不是美国政治分裂或网络争吵的根源,但无疑是最强的放大器之一。这里仍是无数美国新闻编辑室记者和编辑获取政治新闻的重要渠道。政治意见领袖、媒体人物,甚至政客,会将看似普通用户的帖文当作对手阵营腐败、堕落的证据。这些账号、争论或舆论风暴中,有多少其实是外部或虚假账号制造的钓鱼内容?近期案例显示,这套系统极易被操纵:据Cracker Barrel餐厅聘请的咨询公司统计,今年夏天,他们的品牌因更换Logo引发争议的网络活动中,有32%至37%来自虚假账号。尽管我们无法确知这种造假行为的规模,但这其实也无关紧要,虚假信息的存在足以让人质疑每一条信息、每一个发言者、每一场对话,最终导致真相本身被抹除。这值得我们退一步看清现实:这不只是社交媒体,更是整个互联网理念的彻底异化。尽管这场危机围绕X展开,但几乎所有主流社交平台都已遭遇类似问题。在如此规模的平台上,造假和操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推特和脸书曾更积极打击外部干预并执行平台规则,他们做的也不过是打地鼠而已。那些最初建立这些公司的理想,马克·扎克伯格想“连接世界”,马斯克宣称要“最大化言论自由”(推特最初创始人也曾说过类似话),如今都在牺牲现实、追逐利润和操弄政治的道路上沦丧殆尽。硅谷那些自诩科技乌托邦主义者的人,帮助建设、投资、鼓吹这些公司,正是他们促成了这场崩坏。他们用利润交换了现实,所推崇的科技不仅冷漠无情,甚至已经脱离人性。对此作出理性回应的方式,其实是人们集体下线。如今看来,这或许是最不可能、却最值得期盼的结局,有一群人意识到自己被算法操控玩弄,最终选择退出这个心理上令人痛苦的信息陷阱。这种幸运的事情大概轮不到我们。

0 阅读:0
镜子杂谈

镜子杂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