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国外出来了一个消息,令我很震撼!   投资界在美国做的摸底调查里,居然有超

天天纪闻 2025-11-27 11:21:37

昨晚,国外出来了一个消息,令我很震撼!   投资界在美国做的摸底调查里,居然有超过九成的受访投资者明确说要加码中国资产!更罕见的是,调查里直接用“外国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心已显著回升”来定性这种变化,要知道国际资本向来措辞谨慎,能给出这么直白的判断,说明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已经藏不住了。   其实不用看调查数据,外资用真金白银投票的动作早就说明了一切。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这只手握万亿美元的“巨鳄”,2024年对腾讯的持仓市值一下涨了72%,达到479.61亿元人民币,还把小米的持仓市值翻了近两倍,连满帮这种物流科技公司都被它加仓500%以上。   美国那边更热闹,段永平旗下的基金四季度猛加拼多多332万股,大卫·泰珀管理的阿帕卢萨资产干脆把阿里巴巴当成第一重仓股,持股市值超10亿美元,顺带还买了京东、百度一堆中国科技股。这些大佬可不是随便跟风,他们背后的研究团队早就把中国市场的底细摸透了。   外资敢这么大手笔加仓,最直观的底气来自中国消费市场的强势反弹。前三季度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直接拉着GDP涨了2.8个百分点,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增长引擎。   可能有人觉得“消费复苏”是句空话,但看具体数据就知道有多实在:202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8.7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家电销售额更是创下历史新高,突破1万亿元,增长12.3%。 老百姓的消费热情藏都藏不住。   四季度刚开头,唯品会平台上的羽绒服就卖爆了,运动羽绒服涨了70%多,儿童羽绒服也涨了55%,这可不是商家炒作出来的——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9%,兜里有钱了,自然愿意为保暖和品质买单。   高端消费同样火热,LVMH、开云集团12月要在北京连开四家旗舰店,罗氏集团前三季度在华销售额增长8%,波士顿科学更是达到15%的增速,这些国际巨头用脚投票,比任何宣传都管用。   更关键的是农村市场也动起来了,2024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3%,比城镇还快,这说明消费复苏是全方位的,不是局部热闹。 如果说消费复苏是“基本盘”,那技术突破带来的出口质变就是外资最看重的“增长极”。   前10个月中国货物出口22.12万亿元,增长6.2%,这个数字背后藏着个大变化:不再是靠袜子、玩具堆数量,而是靠“中国智造”打天下。   对东盟出口3.36万亿元,增长12.5%;对“一带一路”国家增速11.4%,这些地方买的可不是便宜货——1到11月中国家电出口近41亿台,增长21.3%,空调出口涨28%,冰箱涨20.5%,都是技术含量不低的耐用品。   这两年中国出口的“含金量”肉眼可见地提升。以前说起中国出口,老外想到的是“世界工厂”,现在更多是“技术输出”。   就拿家电来说,以前可能是代工生产,现在海尔建了全球首个家电再循环工厂,美的的智能空调在东南亚卖断货,这些带着自主技术的产品,比单纯的代工利润高多了。   外资早就看透了这点,瑞银的分析师就说,外国投资者之前严重低配中国互联网和科技股,现在正在补仓,因为中国科技资产的估值逻辑已经变了——不再看规模,而是看技术壁垒和全球竞争力。   我觉得外资的转向,本质上是看清了中国经济的“双引擎”动力有多强劲。消费端有14亿人的大市场托底,人均收入稳步增长,不管是大众消费还是高端需求都在释放;产业端有技术升级做支撑,从家电到新能源,从互联网到AI,都在从“跟跑”变“领跑”。   这两个引擎一起转,就不是短期反弹,而是长期增长的底气。 挪威养老基金的CEO在达沃斯论坛上说了句大实话:现在逆向投资就该卖美股科技股,买中国资产。   这话听起来叛逆,但恰恰说明中国市场的价值被低估太久了。以前外资可能盯着中国的政策变化、短期波动,但现在他们更看重的是,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变成“创新大国”,从“出口大国”变成“市场强国”。   这种结构性的变化,才是最能吸引长期资本的核心逻辑。 现在再看MSCI中国指数年初以来涨超15%,恒生科技指数突破30%的涨幅,就一点不意外了。这不是资本炒作的短期行情,而是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韧性的认可,对“中国智造+大市场”双优势的看好。   以前总说中国需要外资,现在看来,外资更需要中国这个能提供稳定增长的市场。 风向标是真的变了。以前我们总关注“外资来了多少”,现在该关注“外资为什么来”——他们来的理由,已经从“低成本”变成了“高技术”和“大市场”。   这种变化,比任何数据都更能说明中国经济的成色。未来几年,随着技术突破越来越多,消费市场越来越旺,估计会有更多外资排队加仓中国资产,毕竟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投资机会可不多见。

0 阅读:1722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