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大吵一架,随后毛主席反问一句:“你吃了吗?“就让周总理瞬间沉默…… 三年困难时期,中国农业生产遭遇连续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下降,全国城乡供应紧张。中央决定调整国民经济计划,压缩城市人口,精简机构,推动农村政策修正。毛泽东提出自力更生方针,强调领导干部带头节约资源。刘少奇主持起草报告,分析经验教训。周恩来负责国务院工作,组织调查农村实际情况。各地开展整风运动,纠正浮夸风和共产风。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紧急指示信,规范人民公社管理,保障农民基本生活。中央领导集体认识到形势严峻,开始系统调整经济结构。 1960年秋季,毛泽东主动降低个人粮食定量,每月控制在26斤以下,比一般干部标准低。全国粮食库存告急,北京天津等地仅够几天销售。周恩来批示加速调运粮食,确保大城市供应。中央机关推行副食品生产基地,养猪养鸡补充营养。毛泽东坚持不摄入某些肉类食品,长达数月,导致身体出现浮肿症状。周恩来多次建议补充蛋白质,基于医疗报告考虑健康影响。两人围绕这一问题交换意见,体现了领导层内部对节约原则的共识形成过程。 1961年1月,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讨论大跃进教训,提倡民主集中制。毛泽东主持会议,鼓励批评与自我批评。刘少奇作书面报告,总结12年工作经验。周恩来在讲话中提出精简机构和压缩城市人口措施。林彪发言肯定三面红旗。邓小平谈党的工作。大会延长会期,成立起草委员会修改报告。毛泽东强调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推动全党统一认识。会议后,中央下发文件,调整工业农业比例,缩短基本建设战线。 周恩来主持制定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1年春,中央领导外出调查,毛泽东去湖南考察农业生产。刘少奇到天津调研工业。周恩来到河北了解农村公社。陈云调查河南粮食情况。邓小平赴四川检查工作。这些调查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草案,规范三级所有制。粮食部加强征购管理,避免高估产。各地推广科学种田,增加化肥使用,提高亩产水平。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城市副食品供应有所改善。 1961年,庐山工作会议讨论工业问题,周恩来报告城市整风。毛泽东提出抓生产救灾与群众生活结合。中央批准国家计委1961年计划控制数字,强调恢复农业。青海省运送鱼类到北京,周恩来指示按价支付并投放市场。中央机关减少公务接待开支,提倡勤俭节约。毛泽东继续维持简朴生活方式,直至经济恢复。全国开展副食品生产运动,机关单位建立基地自给自足。1961年底,国务院召开招待工作会议,陈毅讲话强调节约精神。 进入1962年,中央工作会议继续讨论经济调整,毛泽东复信康生谈诗词交流。周恩来考察大庆油田,肯定自力更生做法。中央领导强调工农结合,分散建设居民点。1962年1月,毛泽东召集会议修改报告,提议委员会讨论主要矛盾。大会闭幕时,周恩来提出具体措施,邓小平谈民主集中制。会议后,国民经济进入恢复阶段,农业产量回升。中央坚持调查研究,推动政策落实。领导干部定量核实,毛泽东自报26斤,周恩来24斤,体现了带头作用。 三年困难时期结束,中国经济逐步稳定,工业农业协调发展。中央领导集体通过调整方针,避免了更大损失。1960年代初的政策经验,成为后续建设的参考。毛泽东领导下,全党注重实际,纠正偏差。周恩来负责行政,推动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