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琦去世10天后,朱德得知其死讯,沉默良久说:你们这样做不对啊

风旭历史故事 2024-10-25 19:42:3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文 | 编辑 |云烟兮合前言

当朱琦离世后,朱德得知消息时的沉痛反应,无疑揭示了两人之间难以言说的父子情深。朱琦的人生轨迹又是如何的?这对父子间又有着怎样的独特故事?

朱德,这位伟大的革命家,诞生在四川仪陇的一个贫穷的佃农家庭。家中原本有着兄弟姐妹十三人之多,然而生活的艰难让许多弱小的生命无法维持,最终只有六男两女顽强地存活下来。

在那个年代,即使孩子们能够勉强活下来,饥饿和困苦依然是家常便饭。朱德的母亲,这位勤劳而坚韧的女性,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和节俭的生活习惯,硬是将一群孩子抚养成人。她的勤劳和节俭深深烙印在朱德的心里,影响了他的一生。

朱德对母亲的孝顺和深厚感情是众所周知的。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他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军马”,这不仅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更是他为朱家树立的清正廉洁的家风。

时间来到1912年的秋天,26岁的朱德已经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担任教官,这一年他与萧菊芳结为连理。然而革命的火焰并未因家庭的温馨而熄灭,1916年,朱德毅然投身护国战争,离开了四川的家乡。就在这年的9月,他的妻子为他诞下一个儿子,取名朱琦。

而命运对朱德的家庭并不宽容。仅仅四个月后,萧菊芳就因病离世,留下年幼的朱琦。失去母亲的朱琦在四川泸州由继母抚养长大。在战乱的年代里,他的成长道路并不平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朱琦不幸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

幸运的是,在周恩来的不懈努力下,党组织终于在1937年底找到了朱琦,并将他安全地送往西安八路军的办事处安置。此时的朱琦已经成长为一个21岁的青年。朱德在得知儿子的消息后,内心满是激动和愧疚。他深知自己二十多年来未能尽到父亲的责任,于是决定送朱琦去中央党校深造。

1938年,朱琦踏入了延安中央党校的大门,这是一所孕育革命火种、培养国家未来领导者的摇篮。可就在所有人都认为他将在这里安心学习、远离前线硝烟的时候,朱德总司令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朱德坚决地要求朱琦放下书本,扛起钢枪,亲赴战场前线。这一命令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许多同志出于对朱琦的关心和爱护,纷纷劝说朱德要慎重考虑。面对这些善意的劝说,朱德却斩钉截铁地表示:“我何尝不心疼这个孩子?他历经磨难,吃尽了苦头。但我是八路军的总司令,我不能因为私情而误了公义。别人家的孩子能在前线流血牺牲,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能?他不能在后方享清福!”

朱琦深知父亲的良苦用心,他没有丝毫怨言,毅然决然地放下了手中的书本,加入了八路军的战斗序列,成为了一名英勇的战士。

1943年,朱琦在随部队与敌军展开激战的过程中,不幸被子弹击中子弹贯穿了他的腿部,造成骨肉断裂,伤势极为严重。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朱琦的左腿得以保全,但却留下了永久性的残疾,他再也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奔跑跳跃了。

这个消息传到朱德耳中,他心如刀绞,但同时又为儿子的英勇和牺牲精神感到自豪。他明白,这是作为一名战士所必须承担的宿命。朱琦为国光荣负伤,他无愧于祖国和人民。

赵力平,1926年诞生于河北定县一个朴实的农家。1944年,她正值18岁芳华,某日,被抗大七分校女生大队的指导员陶玉玲召唤至队部,声称有要事相商。当她踏入队部时,眼前出现了几位青春洋溢的男同志。其中,一位20余岁的青年,目光不时地偷偷瞥向她。不久后,那位青年便匆匆离去。

陶玉玲见状,轻描淡写地对赵力平说:“小赵,这里没什么事了,你可以回去了。”可在她即将踏出队部之际,陶玉玲又突然问道:“小赵,你觉得昨天那个人如何?”赵力平一愣,回应说:“谁啊?我没怎么注意。”陶玉玲提示道:“就是那个20多岁的年轻人,你有印象吗?”赵力平这才恍然大悟:“哦,你是说他啊,我确实没怎么仔细看他。

陶玉玲神秘地笑了笑,透露道:“你可知道他是谁?”赵力平好奇地问:“他是谁啊?”陶玉玲揭晓答案:“他便是朱德总司令的公子朱琦。你们何不试着交往看看?”年仅18岁的赵力平听闻此言,顿时感到有些拘谨,她表示:“指导员,我现在还太年轻,而且我们家乡有个习俗,谈恋爱必须得到父母的同意,否则不能结婚。”就这样,她婉拒了组织的好意。

晚年的赵力平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坦言,当时自己年纪尚小,再加上朱琦身份特殊,让她感到不小的压力。她甚至还曾征求过同学的意见,而同学们的看法也与她不谋而合,于是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定。

不过命运似乎总是在不经意间安排着一切。没过多久,组织上便特意将赵力平调到了朱琦身边,担任负责统计工作的参谋。这无疑是给了两人一个相互了解、逐渐磨合的机会。在共事的日子里,朱琦的热情、和气以及老实本分的性格逐渐打动了赵力平的心。

终于有一天,朱琦鼓起勇气向赵力平表白:“小赵,你觉得我们两个怎么样?组织上是不是和你说了什么?”赵力平犹豫了一下,回答说:“组织上确实和我说了一些,但我觉得你们家地位太高了,我只是个普通老百姓,我觉得我们不合适。”听到这样的回答,朱琦虽然有些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接触越来越多。赵力平渐渐发现朱琦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难以接近的人。相反他待人真诚、热情洋溢、性格温和且忠诚可靠。这些品质逐渐融化了赵力平内心的坚冰,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这段感情。

1946年3月23日对于朱琦和赵力平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他们在丰镇举办了婚礼,晋绥军区机关的同志们都纷纷前来祝贺。婚礼由贺龙亲自主持他在酒桌上叼着烟斗得意地和战友们说:“我的任务终于完成了!

可直到1948年8月朱德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儿媳赵力平。他看着眼前这位温婉贤淑、知书达理的女子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热情地招呼赵力平坐下聊天,朱德对赵力平说:“力平啊你能成为我们朱家的一员是件好事!你是个有思想、有觉悟的好青年我为你感到骄傲!

婚后赵力平便投身到了土地改革工作中。她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同志们的赞誉和尊重。直到土地改革圆满完成后她才腾出时间来探望自己的公婆。面对公婆赵力平表示了深深的歉意并解释了自己因工作繁忙而疏忽了家庭的原因。朱德听后连连摆手表示理解和支持他说:“力平啊国事为重家事为轻你的做法是对的!我们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

朱德看着眼前的朱琦,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光芒,他打趣道:“你这小子,可得好好向人家学学。”一句话引得全家人都笑了起来,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给这硬汉朱老总也带来了难得的温情时刻。

这一天,朱家充满了欢笑与和谐,朱德也难得地流露出了他柔情的一面。尽管他平日里对朱琦要求严格,甚至有些冷面无情,但天下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呢?朱德对朱琦的爱,是深沉而严格的,他始终坚守着党的原则和规矩,对朱琦的要求也从未放松过。

当朱琦向朱德提出要去铁路工作时,朱德表示了赞同。但他也严肃地告诫朱琦:“你的想法很好,但我必须提醒你,你不能想着去当官。你要从工人做起,学会一技之长,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朱琦铭记父亲的教诲,不久后便踏入了石家庄铁路局的大门,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已经是团级干部的朱琦,在铁路局里并没有摆出任何架子。他虚心向工人师傅请教,努力学习铁路技术,甚至掌握了火车驾驶的本领。他的勤奋和敬业,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和赞誉。短短几年时间,他就从一名司炉工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火车司机。这一路走来,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没有依赖过父亲任何的特殊关照。

有一次,朱德乘坐的火车恰好是由朱琦驾驶的。朱琦并不知道父亲也在车上,当他将火车稳稳地停靠在目的地后,却被传唤到了内部车厢。他满身满脸都是煤灰,来不及更换衣服,就被带到了朱德面前。朱琦定睛一看,惊讶地发现眼前的首长竟然是自己的父亲。

朱德看着儿子狼狈的样子,既感到好笑又心疼。但更多的是欣慰和骄傲。他难得地表扬了朱琦:“很好!你看起来就像个真正的劳动人民。现在你长大了,能坐上你开的火车了。这样你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父亲的教导下,朱琦成长为了一个为人正直、与人为善、乐于奉献、勤劳能干的人。

然而命运却对朱琦并不宽容。1972年,他被诊断出患有心脏病,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般击中了朱家。尽管家人竭尽全力照顾他,但病魔还是无情地夺走了他的生命。1974年6月10日,朱琦突然心脏病发作,猝然离世。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就这样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当时,家人担心朱德受不了这个打击,所以没有立刻告诉他实情。直到6月20日,家人才鼓起勇气告诉朱德朱琦已经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朱德悲痛欲绝,他哽咽道:“你们干什么!你们这样做不对啊!他是我的儿子,还那么年轻,我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啊。

朱德的余生都没能走出丧子之痛,这份遗憾和思念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但他并没有沉浸在这份悲痛之中无法自拔,他依然坚强地生活着,并用自己的方式教育着朱家的子孙后代。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下去,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朱琦病逝后,组织上的领导曾提议将赵力平调回北京陪伴朱德,但被朱德严词拒绝了。他明白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不想因为个人的情感而影响到工作和原则。朱德的秘书也感叹地说:“总司令太正直了,一辈子没有为孩子说过话。”这种清正廉洁、公私分明的家风也深深地影响了朱家的每一个人。

后来组织上考虑到朱德年事已高、身边无晚辈照顾的实际情况,将朱全华从北海舰队调到了北京海军司令部工作以便他能经常去看望和照顾老人家,然而朱德在得知真相后却坚持让孙子回到原部队去继续服役、去基层锻炼成长,这种不徇私情、严格要求子孙的做法令人敬佩不已!这也正是朱家清朗严明的家风得以永存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斯人虽已逝、但精神永流传!朱德虽然没有给后代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他那高尚的革命精神和品质却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终身学习、铭记于心!

0 阅读:2

风旭历史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